谏臣
①官名。春秋时齐国置。掌规劝君王过失。《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 “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②西夏官位。谏臣为谏师位之一,在中书、枢密位下,与次等司同等。
①官名。春秋时齐国置。掌规劝君王过失。《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 “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②西夏官位。谏臣为谏师位之一,在中书、枢密位下,与次等司同等。
官名。金朝都水监属官。设于教城。管辖武城,白马、书城、教城四埽。人选由都水监廉举,领埽兵约二千人。
官署名。宋真宗景德四年 (1007) 置,掌收受京城及各地官府多余物资,计值以待出卖,或准折支用,设监官二人,以内侍及三班使臣充任。后亦差文武朝臣主管。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归隶太府
隋唐以后对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之总称。隋朝始设。初称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寻改都官为刑部、度支为民部。唐高宗登基(649),改民部为户部。秦汉时,九卿分掌中央行政事务。
清朝对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太保诸加衔之统称。清制,不立太子,但仍保留太子傅保之名,作为大臣及有功者之加衔,无职掌,无员限。因太子称东宫,故名宫衔。太子太师等又分别称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邦国地域疆界划分。《周礼·夏官》: “形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见“班禅额尔德尼”。
初为春秋战国时期对宰辅大臣的尊称。《荀子·尧问》: “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 ”时孙叔敖任楚令尹。后渐成为官称,多作相邦(一说本名相邦,至西汉因避高帝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奉天清吏司副长官。简称奉天司员外郎。乾隆六年 (1741) 设。满、汉各一人,从五品。佐员中掌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刑部改为法部,遂裁。
官名,掌佐令掌中御府。参看《中御府》条。
指郡督邮或郡功曹。汉朝分曹办公,且以右为上,在郡诸曹中,以督邮、功曹最好,故称督邮、功曹为极右曹。《后汉书·张酺传》:“前郡守以青身有金夷,竟不能举。酺见之,叹息曰:‘岂有一门忠义而爵赏不及乎?’遂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