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1、行政区名,相当于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少数民族)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其官有令、长、丞、尉。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万户为长;丞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见《后汉书·百官五》。

2、区域名。北朝的道可分三类:①军事区域。北魏在军事上设行台,其所辖区域称道。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皆沿其制。《隋书·百官志中》:“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职权制而置员焉。”②监察区域。《魏书·孝庄帝纪》:“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征东将军、光禄勋元欣副之,巡方黜陟,先行后闻。”③军事区域兼监察区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兴和中,以为北道行台,巡检诸州,守令以下,委其陟黜。”

3、地理区划名。唐贞观初,分全国为十道,天授元年派遣十道存抚使;神龙二年派遣十道巡察使;景云二年又派遣十道按察使,遂渐变成监察区。后又增为十五道,先后置采访使、观察使,节度使,道又变为行政区域或军事兼行政区域。

4、行省分治区域和监察区域。元朝置宣慰司道,为行省的分治机关,分全国为十一道,每道置宣慰使,掌军民事。另一种是肃政廉访司道,分全国为二十二道,每道置肃政廉访使,掌监察。明朝各省下设分守道、分巡道,长官称道员。清沿明制,而多兼兵备衔,管府州。又有督粮道、盐法道、巡警道、劝业道,其长官称道台。


政区、监察区及军事区域名。(1)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设置的县称为道,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谓“县有蛮夷曰道”。(2) 唐贞观初因民少官多,于是省并州县,因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经常派遣特使巡行地方。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掌与汉武帝时所设十三部刺史略同。唐初还有一种作为行军线路的道,如弓月道、定襄道、金牙道,用于对外行军作战之时,大致按行军方位、作战地点命名,长官称某某道行军总管。武德中分关中为十二道,置十二军,这种道则是军事防守区域。开元中就沿边及沿海的重要地区设八节度使,其辖区亦称为道。安史之乱以后,以军事统帅权与行政督察权相结合的节度使制遍及于全国,其辖境即称为道或方镇,即是州(郡)之上的高级行政区。辽亦仿唐制于五京地区设道。(3) 元代在中书省、行中书省之下置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诸道,各辖若干路,前者为省与路之间的一级监察区,后者则为行政区。(4) 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的监察区称为道,有分巡道、分守道的区别,长官称为道员。(5) 北洋政府时期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全国各道根据辖区广狭,事务繁简、财赋多寡以及形势是否重要,分为三等。

猜你喜欢

  • 东染院使

    官名。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分染坊使置。后用为武臣阶官,属西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六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正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

  • 勋府左郎将

    官名。①唐朝左右卫所领勋卫府次官之一,各置一员,正五品上。②唐朝太子左右卫率府所领勋府次官之一,各置一员,正五品下,高宗永徽三年 (652) 改名左翊军郎。显庆元年 (656) 复名左郎将。

  • 中准

    官名,灵帝四年改平准为中准,使宦者为令,列于内署(见《后汉书·孝灵帝纪》);俸六百石,掌知物价,主练染,作采色。见《后汉书·百官志》。

  • 制置茶盐使

    官名。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罢榷茶务后置,使领茶盐之事,置副使佐之。四年罢。至道元年(995)复置。其官署为制置茶盐司。

  • 宫闱局

    官署名。隋朝内侍省置,有令二员、丞三员,并用宦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局为署,隶长秋监,参用士人。唐朝内侍省复置,仍用宦官,令二员、丞三员。掌侍宫闱及出入管钥; 凡享太庙,皇后神主出入,则率其属舆

  • 路局总办

    官名。清末各官办铁路长官或副长官。光绪年间兴办铁路,各路多于督办下置总办,三十三年(1907)始独置。一至二人不等。无品级规定。总司该路事宜。

  • 应天府通判

    官名。北宋陪都应天府行政长官之一,以朝官充任,与知府同理本府政事。

  • 律学馆

    官署名。清末商部附属机构。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职司翻译各国商业、保险、实业各律,并参以中国律例,编纂各种商法草案。置总纂官二人,纂修官二人,以本部司员兼充。学馆名,宋置,属国子监,掌教授法律等

  • 陵尹

    官名。春秋时楚国置。《左传·昭公十二年》:“陵尹帅师围徐以惧吴。”

  • 副知

    官名。知事之副贰。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始号,授苏弁度支郎中、副知度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