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漕运使司

都漕运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改漕运司为都漕运司。后分设京畿、江淮、济州三都漕运使司。二十五年,京畿都漕运使司分置内外二司,内司仍旧名,外司称都漕运使司,于河西务置总司,临清置分司,领接运海道粮事,“掌御河上下至直沽、 河西务、 李二寺、 通州等处儧运粮斛”。置运使、同知、副使各二员,运判三员,品秩同京畿都漕运使司。下辖河西务、通州、直沽等地四十五仓及纲(每编船三十只为一纲) 三十。江淮、济州两漕司后皆罢,只存京畿与此两漕司。


官署名。元代设此官署,掌管河道运粮和有关粮仓。《元史·百官一·都漕运使司》:“都漕运使司,秩正三品。掌御河上下至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处攒运粮斛。至元二十四年,自京畿运司分立都漕运司,于河西务置总司,分司临清。运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正五品;运判三员,正六品……其属七十有五:河西务十四仓……”

猜你喜欢

  • 奏折

    文书名。上行文。又称奏帖、折子。清朝中、后期高级职官向皇帝奏事时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文书。始行于康熙二、三十年代(或云创行于顺治时)。当时皇帝为准确了解下情,特命个别亲近臣僚用密折奏事,附于请安折内,专

  • 北院夷离堇

    官名。辽朝五院部长官。太宗会同元年 (938) ,改称“北院大王”。官名,辽朝置,初名夷离堇,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称“大王”。《辽史·百官志一》:“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北院大王,初名迭

  • 供进笔

    杂任职名。唐于门下省弘文馆置二人,掌供毛笔之事。

  • 门下通事舍人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六品上。

  • 上司

    ① 汉朝用以称大司马。大司马职掌军事,东汉初改为太尉,故太尉亦称上司。②西夏第一等官衙。包括中书、枢密,用五十两银印。③属吏对上级官吏的统称。1、汉朝称三公之位为上司。《后汉书·杨震传》:“(杨震)谓

  • 太史待诏

    官名。东汉置。属太史令。《续汉书·百官二》李贤注引《汉官》: “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

  • 著作佐郎

    官名。三国魏明帝太和 (227—233) 中置佐著作郎,协助著作郎修撰国史及起居注。东晋改此名,六品。一说南朝宋改称,属著作省(局),掌搜集史料,供著作郎撰史。晋制,此职初到任,必撰名臣传一篇,南朝宋

  • 学事司

    见“提举学事司”。

  • 侯家令

    侯的家臣之一。三国魏置,秩第七品,主侍侯,理家事。参见“侯家丞”。

  • 酒使司

    官署名。金朝置。掌酿酒及税收。设在京都及真定以外、课二万贯以上之地。课及十万贯以上设使、副使、小都监各一员,司吏三人; 五万贯以上者设使、副使各一员,司吏三人; 二万贯以上设使及都监各一员,司吏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