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閤门司

閤门司

官署名。宋朝置,掌朝会、游幸、宴享司仪,文武官员自宰相、宗室亲王以下及外国使节与少数族首领朝见、谢辞,按品秩引导叙班,赞其拜舞并纠失仪之事。庆礼奉表由东上閤门掌之,慰礼进名由西上閤门掌之。北宋前期,閤门使、副使为武臣阶官,别置知閤门事为本司长官。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始令閤门使、副使实领本职。其后,多以外戚勋贵充任,位同侍从官。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閤门使为左武、右武大夫,复置知閤门事为长官。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令右武大夫以上称知閤门事典客省、四方馆事,官未至者称同知閤门事同兼客省、四方馆事。孝宗乾道六年(1170),置閤门舍人。淳熙(1174—1189)间,置看班祗候。辽朝置东上閤门司、西上閤门司,各设使、副使。西夏亦置。


官署名。唐制,正殿朝会,百官从东西上閤门进入殿廷,设閤门使以掌閤门出入事务,五代后梁沿唐制设东西上閤门使。至宋设閤门司,掌朝会宴幸供奉,赞相礼仪之事。文武官自宰臣、宗室至亲王,外国自契丹以下,朝见辞谢皆掌之,按其品秩以为引班、叙班的次第。凡庆礼奉表掌于东上閤门,慰礼进名则掌于西上閤门。设东西上閤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为閤门司的正副长官,后来渐无职掌,为武臣迁转之阶,政和中改为左右武大夫。乃以知閤门事、同知閤门事为本司正副长官。属官有宣赞舍人及閤门祗候。南宋建炎初,客省、四方馆并入东上閤门。由知閤门事主管。辽南面官中有东上閤门司与西上閤门司,属门下省,以东西上閤门使与副使为正副长官。金于宣徽院亦设閤门司,置东西上閤门使各二人,副使各二人,签事各二人。

猜你喜欢

  • 右卫督

    即右卫司马督。参见“司马督”。

  • 传胪

    ①科举制度中,在殿试后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称传胪。其制始于宋,进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齐声传名而高呼,故名。② 明朝称进士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

  • 领左右大都督

    官名。北齐置。《北齐书·元景安传》: “(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元景安)从破库莫奚于代川,(自征西将军)转领左右大都督。”

  • 史馆

    官署名。唐太宗贞观三年闰十二月(630)始置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及大明宫初成,置于门下省南。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移于中书省北。掌修国史,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继代之序、礼乐师旅之事、

  • 应天府判官

    官名。北宋陪都应天府属官,或以京朝官签书判官之事,掌助理本府公事。

  • 光尉大夫府

    官署史,即光尉大夫办公的官署,在长安城南。见《三辅黄图》。

  • 采地

    采地,即官员的封地,也称食邑或封邑。《汉书·王莽传上》:“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注:“师古曰:采,官也,以官受地,故谓之采。”

  • 疆里司郎中

    官名。清末民政部疆里司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二人,正五品,掌司事。

  • 巡防队执事官

    官名。清末各省分路巡防队属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各省旧军逐步改为巡防队,分五路驻防,始置。每路一人,奏补。掌本路各营庶务。

  • 计部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天官府计部长官,员一人。掌国家赋役收入及百官俸给等事务,国家各项收入、支出皆须申报计部。下设小计部下大夫、小计部上士以佐之,领掌纳上士、掌出上士等官属。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