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俟洛
东魏太平(今山西大同西)人,字受洛干。匈奴族。父万俟普与破六韩拔陵起兵,后降魏,因随父复投尔朱荣,迁汾州刺史。高欢起兵讨尔朱氏时,又与欢通好。从孝武帝入关,除尚书左仆射。天平三年(536),与父同归于欢。元象元年(538),东、西魏军战于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东魏诸师败北,争渡河桥,独其部严整不动。西魏军畏之而退。欢壮之,名其营地为回洛城。勇敢善战,为当时名将。兴和初卒,赠太师、大司马。
东魏太平(今山西大同西)人,字受洛干。匈奴族。父万俟普与破六韩拔陵起兵,后降魏,因随父复投尔朱荣,迁汾州刺史。高欢起兵讨尔朱氏时,又与欢通好。从孝武帝入关,除尚书左仆射。天平三年(536),与父同归于欢。元象元年(538),东、西魏军战于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东魏诸师败北,争渡河桥,独其部严整不动。西魏军畏之而退。欢壮之,名其营地为回洛城。勇敢善战,为当时名将。兴和初卒,赠太师、大司马。
魏、晋、南朝时依附人户。有两类。一类地位低下,似门附、门徒、义附,身份世代相承,主要从事农业、家内劳动及“凿山浚湖”(《宋书·谢灵运传》),亦“充宿卫”(《南齐书·刘怀珍传》)。一类为富家子弟,多以行
亦称鬲。《大盂鼎》:“易(赐)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学者认为“人鬲”为奴隶之称,也有不同意见。
清人。长芦大盐商。乾隆三十七年(1772),其祖父接替破产大盐商王志德承办内务府遵化、丰润、宁河、玉田、宝坻、大兴、宛平等处引地,共计引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道,祖孙三代经营达四十余年。嘉庆十六年(181
即云南起义。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云南革命党人密议举义响应。原订九月九日(10.30,重阳节)夜半开始行动,进攻省城昆明。因七十三标起义工作受阻,该标遂在李根源、李鸿祥率领下提前起义,攻入
即“蒯通”。
①(30—101)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景伯。少承家学,习古文经,兼通五家《谷梁》之说。好学深思,诸儒誉为“问事不休贾长头”。明帝时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章帝建初元年(76)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仓下大夫属官,掌硙的管理及粮食的加工,正二命。下设典硙中士以佐其职。隋开皇元年(581)罢。
书名。南宋志磐撰。五十四卷。成书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内容分“本纪”、“世家”、“列传”(“杂传”)、“表”、“志”等。仿正史,将释迦牟尼和中国、印度之有关僧人比为封建帝王,列入“本纪”;又将其“旁出”
明云南临安府王弄山(今文山西回龙)人。壮族。万历三十八年(1610),以被调出征有功,授安南(今马关、西畴)长官司副长官。天启二年(1622),给印掌管,世袭长官司。七年加宣抚使衔,颁印信。所领兵作战
唐都督府之一。贞观五年(631)于原州置。督原、庆、会、银、达、亭、要等州。十年,废亭、达、要三州,唯督四州。后银州划属夏州都督府。景云二年(711)并入泾州都督府。后复。开元四年(716)庆州又置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