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券
利用块料(砖、石、土坯)之间侧压力建成跨空承重结构的砌筑法。用此法在墙上做成弯曲形洞口的砌体,称券。最初用于墓室门洞。西汉初形成,北魏始用于地面建筑。为加强券的整体性,券上随其形平砌一层砖或石,宋《营造法式》称之为缴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称之为伏。北魏嵩岳寺塔门已有二券二伏,明清两代,以伏的多寡为券门等级的标志,最高级者达五券五伏。券率初期较平缓,矢高与券跨比小于0.5,后为半圆形,其比为0.5,明清多为“三心拱”,其比大于0.5。
利用块料(砖、石、土坯)之间侧压力建成跨空承重结构的砌筑法。用此法在墙上做成弯曲形洞口的砌体,称券。最初用于墓室门洞。西汉初形成,北魏始用于地面建筑。为加强券的整体性,券上随其形平砌一层砖或石,宋《营造法式》称之为缴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称之为伏。北魏嵩岳寺塔门已有二券二伏,明清两代,以伏的多寡为券门等级的标志,最高级者达五券五伏。券率初期较平缓,矢高与券跨比小于0.5,后为半圆形,其比为0.5,明清多为“三心拱”,其比大于0.5。
官署名。元代地方监察机构。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所辖十道监司之一。至元十四年(1277),于建康置江东建康道提刑按察司,监宁国、徽州、饶州、集庆、太平、池州、信州、广德等路。二十三年迁宁国路(治今安徽宣城)
见“可汗”。
水渠名。又名韦游沟渎。在唐淮南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东南二里。开元中,县丞韦尹开。引江水至城郭十五里,溉田五百顷。贞元十六年(800),县令游重彦重修,民享其利,因以二人之姓而名沟。
书名。南宋岳珂撰。三十卷。《金佗稡编》之续,成于理宗绍定元年(1228)。计有《高宗宸翰摭遗》一卷,《丝纶传信录》十一卷,《天定别录》四卷,《百氏昭忠录》十四卷。清岳士景重订为八卷,编次虽变,内容未删
东晋末筑。在今山东青州市北。以其在广固城之东,阳水之北,故名。为北青州治。《晋书·地理志》: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灭南燕,毁其都广固城,“留长史羊穆之为(北)青州刺史,筑东阳城而居之”,即此。北
殷“三亳”之一。 见“亳”。
亦作五百。汉代官署侍从小吏,职在导引、问事。《后汉书·曹节传》李贤注引韦昭《辨释名》曰:“五百字本为‘伍’。伍,当也。伯,道也。使之导引当道陌中以驱除也。”魏晋之后亦置。
古西域国名。与子合相接,在今新疆叶城县一带。始见于《后汉书·西域传》。汉时属西域都护。东汉以后,并于疏勒。
又称有苏、温。古国名。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己姓,祝融之后,昆吾之子所封。商末,纣伐苏,娶其女妲己。周武王时,苏忿生为司寇,受封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春秋初已绝封,公元前712年,周桓王曾以其田予郑。后
①古代帝王之书札、手诏。《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出御札示中书门下。”②文书名。宋代布告登封、郊祀、宗祀及重大号令皆用御札,由翰林学士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