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土默特
参见“土默特部”(70页)。
参见“土默特部”(70页)。
①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伯牙兀惕、伯牙吾、伯要、巴牙兀、巴雅固特。马阿里黑后裔。马阿里黑原为蒙古乞颜氏世仆,后嗣繁衍,自成部落。有若干分支,其中主要有者台伯岳吾(居者台河流域)与客额儿
见“木速蛮” (257页)。
部落名。又译特凌古特、捷连乌特。俄国人又称之为“白喀尔木克”、“山区喀尔木克”。成吉思汗时期依附蒙古。后海都叛元,为所辖。明代隶瓦刺。清代前期从属准噶尔部。主要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至鄂毕河上游的阿尔泰山
鲜卑拓跋部首领。东汉初,乘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草原空虚之机,率众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南迁至大泽(今呼伦池)附近。因其地虽广阔但多沼泽,遂谋更南徙,未行而卒。道武帝天兴(398—404)初,追
即“劝龙晟”(398页)。
见“贾莫萨”(1839页)。
古地名。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前256—前250),为修治水利,“乃至湔氐”,从水上立祀三所。后设湔氐道。西汉时属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为十三氐道之一。位于岷山以东岷江发源处,今为四川松潘地。秦汉县
?—前622春秋时晋国大夫。出身于白狄狐氏。※狐突子。字子犯,为晋文公重耳的舅父,故亦称“舅犯”、“咎犯”。精于文韬武略。晋献公(前677—前651年在位)时,为晋国外戚,随父兄在晋国任职,封大夫,辅
见“药杀水”(1603页)。
黄帽派喇嘛庙。一译阿巴赖吉特。位于额尔齐斯河上游支流别什卡河畔(前苏联卡缅诺一哥尔斯克左近)。清顺治十四年(1657)卫拉特蒙古和硕特台吉阿巴赖兴建。由咱雅班第达主持寺院落成仪式,有1000喇嘛参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