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兰木伦河

乌兰木伦河

①青海大通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清史稿·地理志·青海和硕特部》载:“大通河源出青海西北阿木尼尼库山南诺尔,东南流,曰乌兰木伦河”。汉魏以前为古羌族居住区。两晋、隋、唐时期为吐谷浑居牧地,其后为吐蕃控制。明代,撒里畏兀儿族(今裕固族)入居该地。嘉靖二十二年(1543),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兵入青海,在该河的巴彦尼库地方败撒里畏兀儿部落,强征贡赋,俺答汗亦在战斗中负伤。三十七年(1558),俺答汗再次入青海,败畏兀特及撒里畏兀儿部落,并留其子丙兔居青海,该地区遂被青海土默特分部控制。崇祯五年(1632),喀尔喀蒙古领主朝克图台吉(却图汗)入青海,占领该地。十年(1637),固始汗率和硕特部入青海,擒杀却图汗,该地区遂成为和硕特部的居牧区。今设海北藏族自治州。 ②陕西窟野河上游的蒙古语名称。意为“红河”。宋、元、明时期汉文史籍称作屈野川,清代称紫河。当地蒙古族一直称之为乌兰木伦。源出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南流,经神木,注入黄河。明正统(1436—1449)以前,在明朝辖区内。“土木事变”后,一度为瓦剌也先占据。成化六年(1470),西蒙古野乜克力部的霤加思兰、亦思马因、亦不剌等入居该地。明朝将防线内移,沿神木至榆林一线修筑长城,河套地区处于东蒙古右翼控制之下。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败亦不剌等,将该地区封予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作为鄂尔多斯万户的世袭领地。明末被后金征服,入清朝版图,属伊克昭盟。今其上游属内蒙古伊克昭盟,下游属陕西省神木县。

猜你喜欢

  • 稍合住

    金代契丹起义军叛徒。又作稍和住。奚族。正隆六年(1161),随西北路契丹人撒八、移剌窝斡等起兵反金,为将领,转战各地。次年,被金将纥石烈志宁俘获,为封赏所诱,降金。被放回起义军,相约捕起义军首领移剌窝

  • 完颜讹可

    ①(?—1232)金朝将领。又称“草火讹可”、“草讹可”。因好以草火燎俘虏,故名。女真族。完颜氏。护卫出身。宣宗兴定三年(1219)十一月,以同佥枢密院事行院事于河北。哀宗正大六年(1229)十二月,

  • 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傣语称“防诺”或“戛洛拥”。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傣族地区。多在节日或喜庆日于场院、草坪、坡地或大路旁表演。舞者1人或2人均可,身着形似孔雀翅膀的饰物,脸戴白净面具,舞姿

  • 刀坎

    1308—1391元末明初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傣族。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刀爱之子。少聪睿有才干。元至正七年(傣历709年,1347),继父职。娶老族(基诺族)女为后,生子刀暹达。明洪武十

  • 第穆事件

    西藏掌办商上事务之第穆呼图克图与十三世达剌喇嘛矛盾之事。第穆阿旺罗卜藏称勤,系十三世达剌喇嘛土登嘉措之正荣增师傅,在达赖年满18岁亲政后,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病辞职,西藏政教事全归达赖专管,但

  • 兮腊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辽世宗宫卫※积庆宫下之一石烈名兮腊。

  • 拓跋禄官

    ?—307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少子。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即位后,将国人分为三部,自居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北,濡源(今河北东北部滦河上源)之西,为东部;兄拓跋沙漠汗子拓跋猗㐌居代

  • 鄂克逊

    1644—1729清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鄂通武子。初袭父骑都尉世职。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等乘吴三桂叛乱之机,京城冒称朱三太子聚众起事。闻变驰告兵部,并奋勇冲入,生擒陈益、郑得胜等人

  • 海外

    古代对古九州以外地区的泛称。《诗经·商颂·长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刘向《说苑·辨物篇》:“八方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天子处中州,而制八方耳。”先秦文籍《山海经》亦用《海外北经》等记载中原

  • 布依语

    我国布依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212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及贵阳市郊。布依语分为黔南、黔中和黔西3个土语,或依次称为第一、第二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