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钞
元代赋税科差名目之一。汉地民户的科差包括※丝料、※包银、俸钞3项。世祖中统元年(1260),定科差条例,向民户征丝料、包银。至元四年(1267),始定俸禄,令民户在4两包银外增纳1两为俸禄。按户之高下为等摊派,全科户输1两,减半科户输5钱,儒、军、站、僧、道等户免纳。成宗大德六年(1302)又向输丝户每户科俸钞1两。
元代赋税科差名目之一。汉地民户的科差包括※丝料、※包银、俸钞3项。世祖中统元年(1260),定科差条例,向民户征丝料、包银。至元四年(1267),始定俸禄,令民户在4两包银外增纳1两为俸禄。按户之高下为等摊派,全科户输1两,减半科户输5钱,儒、军、站、僧、道等户免纳。成宗大德六年(1302)又向输丝户每户科俸钞1两。
见“遥里”(2370页)。
契丹王朝时期重修的著名佛寺。位于今北京门头沟区马鞍山。始建于唐,原名慧聚寺。辽道宗咸雍年间(1065—1074)沙门法均在此建戒坛说戒,影响很大。明正统时改称万寿寺,至清大修,因该寺以戒坛闻名,故改今
见《山海经·海内经》。有谓是古巴人之祖,在太皞之后;有谓是人名、氏族名;亦有的认为是时代名或部落名。
独龙语音译,意为“纹面”。解放前独龙族妇女的一种习俗。传说独龙族妇女很早就有纹面的习惯,一般年满12—13岁都必须纹面,认为纹面是一种美的象征,又是划分各个氏族、家族集团的标志,其次可以避邪。纹面时,
即“慕容涉归”(2441页)。
?—前60汉代匈奴单于。挛鞮氏。※壶衍鞮单于弟。原为匈奴左贤王。宣帝地节二年(前68),兄死,嗣立。时匈奴遭大饥荒,人、畜死者十之六七。其属部西嗕部南下附汉。三年,闻车师王附汉,引兵击之,遭汉侍郎郑吉
书名。胤祯撰。书中收录康熙五十七年(1718)皇子胤祯(允禵)奉命西征之27件奏议。原稿为满文,选自《抚远大将军奏疏》。后被译为汉文。以译者文笔不佳,文意多有倒置。因奏议详细纪录了出征前的准备、行军日
金代契丹语音译。地名。“冒离”意为“马”,“纳钵”意为“行在所”合之则为皇帝歇马驻跸之地。即金上京。见“上京”(114页)。
见“阿史那土门”(1231页)。
元代对西夏文的称呼。西夏所创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称蕃书、蕃字或蕃文,后世称为西夏文。元代仍流传使用。因西夏已灭亡,其故地在黄河以西,故改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