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夏宋和议

夏宋和议

西夏建国初期与宋和议事件。西夏建国初期,为迫使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从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五年(1040—1042),景宗李元昊屡对宋作战,取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3大战役的胜利,给宋朝以沉重打击。西夏也因连年战争,土地荒芜,财力不济,民不堪命。双方都希望议和,经一年多的使臣谈判,在宋对西夏岁赐、割地、弛盐禁、市易与西夏对宋不称臣、自立年号、更名号等问题上经双方讨价还价,议而不决。从天授礼法延祚六年后,由于辽国的插手,谋损害西夏而从宋得益,夏辽又因党项逃人纠纷难决,为此辽向西夏宣战,从而促成夏宋议和。七年(1044)十月,西夏遣使向宋朝进誓表:宋朝承认西夏的合法地位,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西夏对宋朝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13万疋、银5万两、茶2万斤;逢节及元昊生日,另赐礼物合计银2万两、银器2000两、绢2万疋、衣料2000疋、茶1万斤。宋允于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及高平砦(今宁夏固原)等处置榷场。

猜你喜欢

  • 品打鲁瑰部

    见“品达鲁虢部”(1651页)。

  • 刘元海

    即“刘渊”(859页)。

  • 阿虚部落

    清代甘孜色达草原果洛藏族支系。明末蒙古占据果洛地区,果洛部落被迫向东南农区迁移,其中一部分在阿虚骨系第三代头人阿虚晋巴加率领下,移居今阿坝多柯河畔,其后裔遂以阿虚为部名。共传13代,历数百年。明末清初

  • 秽貊故地

    貊族所居之地。“貃”即“貊”之异写。先秦貊族分布甚广,居地也前后不一,周以前居今山东半岛上,在周灭商之际,被周人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

  • 伯克

    见“伯克制度”(1091页)。

  • 鹘里尀

    又记作“鹘吕尀”。契丹语,意“偷时”。契丹族对“放偷”的称谓。旧俗,正月十三日,放国人做贼3日,偷盗不以为罪,如盗及10贯以上,方依法遣之。

  • 咬里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雅奇山卫,并说清代有雅奇山,在吉林城(今吉林市)西南500余里。

  • 阻卜

    辽、金时对※鞑靼的另一种称呼。又作阻䪁、术不姑、殊保等。王国维在《鞑靼考》中认为:元人讳言鞑靼,在纂修辽、金史时均以此称代之。今人研究确认此称乃客观存在,因该称早见于金人文集,而非出自元

  • 梁弥承

    宕昌羌国王。※梁弥颉死,于南齐永明六年(488)即位。齐武帝封其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东羌校尉、宕昌王。曾遣使向齐求军仪、军器、内伎、秘阁图书,未获允。仅赐以《五经集注》、《论语》各一部。北魏文

  • 李正己

    733—781唐朝官员。高丽人,本名怀玉,受赐改名。生于平卢(治今辽宁朝阳市),服役于唐军,为平卢军裨将侯希逸下属。乾元元年(758),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卒,因希逸为其姑母之子,与同僚共推之为平卢军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