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

藏语音译,意为“东部人”。又作舍尔巴、谢尔巴。尼泊尔王国菩提亚人的别称。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相传公元13世纪蒙古灭西夏后,党项羌中的一支南迁西康木雅地区(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又逃离木雅迁往后藏定日郎廓,其中一部分人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囊巴拉山口,到达今尼泊尔的夏尔昆布(意隐蔽于东边的旷无人烟之地)。因来自东方,并在尼泊尔东部生息,故被称为夏尔巴人。现绝大多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王国的索卢、昆布、都得科西河谷,以及利库科拉、金姆蒂科拉、逊科西河上游两岸、耶尔穆、帕克拉、比贡、劳布吉、工巴雄、噶里召、巴岗一带以及锡金、大吉岭、印度噶伦堡等地。人口约10万。在我国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等地居住的夏尔巴共约千余人。内分卡迪夫和卡麦都二个等级。操夏尔巴语,与藏语相近,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通用藏文,无自己的文字。信奉喇嘛教宁玛派(意旧教、亦称红教)、噶举派(白教)和本教(黑教)。以野牦牛为图腾。有姓氏,同姓不婚,婚姻以一夫一妻为主,也有少数一妻多夫(即兄弟共妻)或一夫多妻,尚有抢婚的风俗。丧葬以火化为主,土葬和水葬极少。生产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犏牛、黄牛、水牛、山羊等。农业以种植玉米、马铃薯和荞麦为主。为适应喜马拉雅山的生存环境,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在不同高度的地域建造多处住处,如在主村修建固定住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修建夏居地房屋,在海拔较低能避风寒的地方建造冬居地房屋,在距夏居地更高的地方修建供短暂栖息的窝棚,以照料牲畜。主食玉米糊、大米饭和土豆;喜饮玉米酿造的“巴鲁”酒和甜奶茶;忌杀牲,但吃别人宰杀或自然死亡的牛羊等牲畜肉。男人着“帕多”衣(无领短袖羊毛本色织品),牛仔裤,配腰刀、赤脚。妇女穿藏服,或上身穿绒毛短衣,下着多褶花裙,戴戒指、金耳环、手镯等。男女都能歌善舞,并善于攀登高山。在世界各国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大都由夏尔巴人充当背夫,亦有数名夏尔巴人登上珠峰,为世界登山运动作出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 申隔宗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亦作僧格宗。藏语音译,意为“狮子堡”。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门隅中部的色拉山南麓。此与错那宗吸乌地同属一个宗。相传为错那宗宗本(县官)的薪俸地。本宗本由降喀宗宗

  • 三掌教制

    伊斯兰教宗教管理制度。相传始于南宋或元明。实为唐宋时期管理教务的“筛海”(教长)和管理民事的“嘎锥”(宗教法官)之二掌教制发展而来。在宗教内部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制度。三掌教即:讲解经文和领拜的伊玛目(

  • 打儿汗

    即“答儿罕”(2238页)。

  • 噶尔汉

    ?—1688清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纳喇氏。兵部尚书噶达浑之子。顺治十四年(1657),袭父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为王府长史。康熙九年(1670),任正红旗满洲都统。十四年(1675),授镇安将军,驻防河

  • 句无

    古地名。春秋末越国之南界。《国语·越语上》:“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在今浙江诸暨县境。

  • 龙熙

    东晋时焉耆王。又名泥流。焉耆王※龙会子。父为报祖龙安为龟兹王白山所辱之仇,举兵袭居龟兹后,受命归本国为王。东晋咸康元年(335),遭前凉将张植所攻,拒战于贲仑城,兵败。植进屯铁门(铁门关,今焉耆回族自

  • 使马鄂伦春

    见“使马部”(1457页)。

  • 鄂温克语

    我国鄂温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以及

  • 彭世麒

    明代湖广永顺司土官。字天祥。土家族。永顺(治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宣慰使※彭显英子。祖籍江西吉州庐陵人。弘治五年(1492),袭宣慰使职。奉调从征施州银山岭。六年,随征贵州都匀。七年,以随军赴贵州平苗之功

  • 和硕特西右翼前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默勒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阿喇布坦拒从罗卜藏丹津叛,率众归清。三年(1725),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2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