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窑文化

大窑文化

内蒙古远古居民遗址。1973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在呼和浩特市郊区保合少乡大窑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石器制造场。方圆3平方公里,随处是打造石器的遗迹、遗物,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即从50万年前至1万年前)连续时间内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和动物化石,还发现了人类用火的遗迹。地质上属于华北地区典型的第四纪黄土地层剖面,相当于周口店北京猿人时期。在考古学上,把这一以龟背形刮削器为典型器物的晚期文化命名为“大窑文化”。石器制造场是从原生岩层采用以石攻石的方法开采石料,制造石器。它是国内外已发现和发掘的最早旧石器制造场,把人类开采石料、制造石器的历史提前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其规模和石器数量之多为目前国内外仅有。它为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目前考古工作正在深入进行。

猜你喜欢

  • 汗阿林盟

    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诸盟之一。以土谢图汗部20旗会盟于肯特山之支脉汗山(蒙古语称山为“阿林”)而得名。东界肯特山,西界翁金河、南抵大漠,北临俄罗斯。为喀尔喀蒙古北路,后改为后路。地兼耕牧,矿产林木均称富

  • 李师古

    唐朝官员、地方割据者。高丽人。省称“师古”。※李正已孙,父※李纳。受唐册封,屡据齐鲁之地为乱。贞元八年(792)纳死,军中请其代父位,唐授以郓州大都督府长史,复为右金吾大将军同正、平卢及青淄齐节度营田

  • 吉林摩崖

    刻石题记。亦称阿什哈达摩崖。位于吉林市东南15公里阿什哈达屯松花江北岸山上。为明代两摩崖文字刻石。第一刻石刻于断崖绝壁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刻石范围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第二刻石在第一刻石西3

  • 毡的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月祖伯位下。成吉思汗西征,命长子术赤往攻毡的。遗址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克孜尔奥尔达(彼洛夫斯克)东南约29公里处。

  • 巴达山

    见“巴达哈伤”(414页)。

  • 车帐

    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行居工具。《资治通鉴》注称:“契丹主乘奚车,卓毡帐覆之,寝处其中,谓之车帐。”古代蒙古族亦有之。《黑鞑事略》称,凡“起营,牛马橐驼以挽其车,车上室,可坐可卧,谓之帐舆。”此种毡帐“

  • 驻防八旗

    清代驻防各省八旗官兵之称。兵员,由※京旗各佐领内平均抽调而组成。分兵镇守都城以外各重要城市或军事要点。关外时期始行之。入关后,草创驻防,多以固山达为长官率兵出戍。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合驻于一城者原寡

  • 杨以德

    1874—1944北洋军阀政府官员。字敬林。原名以俭,后兄弟易名,改此名。天津人。回族。祖籍山东。幼年曾就食于盐商杨绍溪家,为杂务帮工。清光绪末年,曾先后任京榆铁路总稽查、直隶侯补知府、侯补道、探访局

  • 阿喇纳

    ①清朝将领。蒙古族。土默特部人。归化土默特左翼都统※古禄格第五子。初任佐领。康熙二十五年(1686),袭都统,掌土默特左翼,驻守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二十七年(1668),选兵与副都统阿迪侦御准

  • 听雨丛谈

    清代掌故书名。清福格(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姓冯,字申之)撰。12卷,177篇。成于咸丰末年。作者熟习清代典章制度和满族风俗,所记以朝章官制、科举名目、礼仪风俗为多。对八旗风俗制度和清廷用人中对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