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努语

布努语

我国自称“布努”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20多个县的部分山区,贵州省的荔波、云南省的富宁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约有26万。布努语的特点有:没有浊闭塞音声母,一般有带鼻冠音的清闭塞音声母,少数地区鼻冠音已消失,只保留清闭塞音。送气音声母和清化音声母都只出现于单数调音节。带塞音韵尾的韵母都是壮语借词韵母。一般有8个基本调类,与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情况相同。变调现象一般较复杂,有的专门有变调调值。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构词能力较强。合成词比较丰富,以修饰式的居多。借词以壮语为主,有的汉语借词往往要通过壮语为中介。早期借词以单音节居多,近期借词多是双音节的政治、文化用语。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形容词、状词和指示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后,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名词前面一般可以带量词,这种量词的用法,有定冠词的作用。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之别。动词没有自动和使动语法范畴。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都在动词谓语后。布努语与自称“巴哼”、“唔奈”、“优诺”、“炯奈”的瑶族语言都比较接近,语言特征错综复杂,给布努语划分方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词汇的差异、民族自称的内在联系和风俗习惯,布努语大致可划分为布努、瑙格劳两个方言。①布努方言人口多、分布广,广西西部有使用布努语的瑶族居住县份大都有使用布努方言的人,云南、贵州也有少量使用这个方言的人。使用人口约23万。布努方言还可分为东努、努努、布诺3个土语。东努土语分布在广西大化、都安、巴马3个瑶族自治县和田东、平果、河池、马山、上林、百色、德保、宜山、隆安、宾阳、来宾、忻城以及云南的富宁、贵州的荔波等17个县,使用人口约有17万;努努土语分布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凌云、田林、东兰、凤山等5个县,使用人口约有6万;使用布诺土语的人不多,分布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一带,使用人口约有2万。②瑙格劳方言可分为包诺、努茂两个土语,使用人口约有2万5千。包诺土语分布在广西的南丹、河池、天峨、贵州的荔波等县,使用人口占整个方言人口的92%。努茂土语分布在荔波县部分山村,使用人口仅2千。两个方言的差别比较显著,方言间不能自由交谈,土语间通话也有困难。

猜你喜欢

  • 布朗语

    我国布朗族使用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布朗族有82280人(1990),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语有如下特点

  • 新疆纪略

    ①书名。又名《珠华亭纪略》。珠克登纂。书中记述新疆南、北、西3路73座城池历史沿革、官制、营制、军台、卡伦等。全书3万余字。记事止道光二十六年(1846)。所载浩罕与新疆交界状况,皆躬履详勘。是书仅有

  • 河姆渡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期越族先人居址之一。分布于今浙江杭州湾宁绍平原东部地区。1973年在余姚河姆渡首次发掘。共分4个文化层,最早距今7000年。遗址出土有骨、石、木质的各种生产工具数千件。在第四文化层中发现有米粒

  • 讬纥臣水

    见“土河”(63页)。

  • 北虏风俗

    即“夷俗记”(760页)。

  • 额哲

    ?—1649明末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全称额尔克孔果尔额哲,孛儿只斤氏。※林丹汗长子。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父率兵西进青海途中病死。翌年,察哈尔部余众居地被后金攻克,与其母被俘,投降后金,献

  • 清孝贤纯皇后

    1699—1748清高宗孝贤纯皇后。蒙古族。富察氏。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乾隆二年(1737)册为皇后,皇后恭俭,平居以通草绒为饰,不御珠翠。岁时以鹿羔毛绒制为荷包进皇上,仿先世关外遗制,示不忘本,皇上

  • 劝龙成

    即“劝龙晟”(398页)。

  • 杨朴

    ①东汉末年武都氐族首领。又作杨濮、杨璞、杨仆、杨阜。自称武都氐王。时群雄割据,武都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无所统。曹操以其为武都太守,招集流亡,民赖以安。延康元年(220)七月,率族人内附,居于汉阳郡(

  • 章卡

    藏语音译,一作章嘎。原为对尼泊尔一种银币的称谓。此种银币在16世纪中流行于西藏,系西藏以白银与之易换而来。因其中掺铜较多,易换时还加收铸造费,使西藏人民蒙受重大损失。乾隆五十六年(1791)九月,清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