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什克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彻埒克长子。雍正十年(1732),随父击准噶尔,被俘,后脱归,袭辅国公,以驻张家口外之察哈尔蒙古,赐其70人丁辖之。乾隆十八年(1753),以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等降清,受命赴巴颜珠尔克等地备御准噶尔追兵。十九年,诱擒扎哈沁部宰桑祃木特。二十年(1755),随军征准噶尔部达瓦齐于伊犁,后留驻乌哈尔和硕,防护乌梁海。继受命督理驿务。二十二年(1757),奉命卫护杜尔伯特游牧。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彻埒克长子。雍正十年(1732),随父击准噶尔,被俘,后脱归,袭辅国公,以驻张家口外之察哈尔蒙古,赐其70人丁辖之。乾隆十八年(1753),以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等降清,受命赴巴颜珠尔克等地备御准噶尔追兵。十九年,诱擒扎哈沁部宰桑祃木特。二十年(1755),随军征准噶尔部达瓦齐于伊犁,后留驻乌哈尔和硕,防护乌梁海。继受命督理驿务。二十二年(1757),奉命卫护杜尔伯特游牧。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厘族、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及凤庆、永胜、华坪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金代山名。亦名“忽土白山”。见“麻达葛山”(2099页)。
即孔雀翎。清代官员的冠饰。以孔雀翎上的一目晕为一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眼多为贵,以得此种翎顶为殊荣,其中满洲、蒙古官员居多。清初,以宗室亲王、郡王、贝勒的地位特殊,均无戴翎之例;贝子、固伦额驸(
即“桂娄部”(1802页)。
唐代吐蕃官名。即《唐蕃会盟碑》(长庆三年,823年立)中所载藏文“bkavi phrinblon”之意译,音译做“伽益綝论”。会盟碑以汉文“给事中”译称,即所谓“承旨官”。
1317—1383元明间藏传佛教僧人,西夏人后裔。生于康区木雅热甫岗地区(今康定北木雅区)。17岁随上师索南坚赞出家为僧。18岁赴藏,在桑浦寺随上师浦日哇绛秋久受居士戒,从噶玛噶举派大德让迥多吉广听显
见“兀的千户所”(112页)。
唐代以前室韦五部之一。北齐时(一说隋代)室韦分为五部,是为其一。因地处南室韦北而得名。内又分为九部落(后人有以《太平寰宇记》载的九部落名当之,不确)。《北史》等称其“绕吐纥山而居”,史界对吐纥山的比定
简称乌撒宣慰司。元边疆地区军政机构。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属云南行省。在乌撒路(今贵州威宁一带),辖境包括今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南部部分地区。统治乌撒、乌蒙(今云南昭通)、东川(今云南会泽)、
见“吐豆发”(7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