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

藏族蒙族地区民间流传的长篇英雄史诗。最早出现于藏族地区,后流传于蒙古族地区。一般认为产生于11世纪。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经人民群众长期的集体创造,增添修改,最后发展为定型化的书面文学作品。有藏蒙两种文本。广泛流传于西藏、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蒙古族及土族、纳西族部分地区。相传以康区林地之王格萨尔事迹为蓝本,演化而成章回体,以章为部,约有40余部。取材及文体都来自民间及民间口语。民间艺人以说唱形式演唱,说唱结合。主要描写天神化身的格萨尔王英勇盖世,扶贫济弱,正直不阿,除暴安良,威震四方。演唱者多以唱本为据,聚众演唱,中间常结合当时所发生之事,借题发挥,切中时弊,深受群众欢迎。藏文本多抄本,少量刻本,内有韵脚,易上口,多比兴、谚语,以口语为主,许多章回以藏族历史体裁为线索,给人以历史知识。虽有本教、佛教及神话贯穿,但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是研究藏族等文学、艺术、宗教、语言、历史的重要文献。国内有降边嘉措等编写之《格萨尔王全传》3卷本(汉译本)传世,1987年由宝文堂出版,为目前所见较全的汉译本,每卷22回,总66回。蒙文亦出版有13章本《格斯尔可汗传》。国外有英、法、俄、德、印度、土耳其等10余种文字译本。

猜你喜欢

  • 畬民

    畲族古称之一。畬字读音“余”或“奢”。意为用刀耕火种方式新开垦二、三年的田地。始见于南宋末年刘克庄《漳州谕畬》一文,指居住在今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先民,其人自认为盘瓠王之后,代代相传,繁衍至今,有族谱、

  • 阿敏道

    ?—1757清朝官员。蒙古镶红旗人。图尔格期氏。世居察哈尔。员外郎阿吉斯子。雍正初,累迁二等侍卫。九年(1731),率巴尔虎兵百人赴巴里坤佐军征准噶尔。继与侍读学士查克丹统喀尔喀兵3千赴任。乾隆元年(

  • 太原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又称“清真古寺”。寺在山西省太原市大南门街(今解放路)。相传始建于唐德宗贞元(785—804)年间,宋仁宗景祐(1034)年间重修。今寺为明初所建。为山西最古老的寺院。整个建筑形式,

  • 勒期话

    我国景颇族中自称勒期的支系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与景颇族载瓦语比较接近。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等县。以潞西县中山区中心乡勒期话为例。语音特点;单

  • 朱少亭

    1865—1944清末民国画家。安徽寿县人。回族。学博艺精,性情孤傲。能诗善画,尤工山水人物。曾设画馆于北京,求画者络绎不绝。不畏权贵,以亲王府扩建,侵其画馆,举白牌抗议。后因面斥军机大臣端方,被押回

  • 新爷

    云南耿马、孟定傣族土司衙门的属官。由土司委任外戚担任。视与土司关系之亲疏、资历、威望、和办事能力分授衙门职务。在政治上可统辖局部辖区,包括数个※圈官(相当于一乡之长),处理辖区内民刑案件。经济上享有“

  • 约波

    藏语音译。此称吐蕃时已有。意“男仆”、“男佣人”。女仆、女佣人则称“约么”。在解放前西藏农奴制社会中,长年性佣人,多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不能自由离去。终身为仆者,称为“才约”,是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奴隶

  •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对氏族姓氏的称呼。过去佤族中的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姓,及关于其来源的传说,其中有以本氏族中的一位杰出祖先的名字为姓的,也有以本氏族在迁徙过程中某一重要地名为姓,等等。

  • 史昕

    见“阿史那昕”(1220页)。

  • 亦都护城

    见“高昌故城”(19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