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椎髻

椎髻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的传统发饰。亦作椎结、高髻。其式将头部周围剪短,将中央长发挽为高髻,如锤如椎,置于头顶或脑后。古时百越民族多此发式。《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载:吴寿梦元年(前585),寿梦对鲁成公曰:“孤在蛮夷,徒以椎髻为俗”。《史记·陆贾传》载赵佗久居蛮夷中,改从越人装束,而“椎结箕踞”。《史记·西南夷列传》及《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皆称滇越、夜郎、邛都的居民,亦以“椎结”为俗。百越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及南方许多民族至今还保留有这种传统的发式。壮族先民“乌浒人”及唐宋时期岭南(今两广等地)俚僚、峒僚,皆以“椎结”为俗。明清时的壮族仍以“椎结”为俗,如清李调元《南粤笔记》载:“粤俗妇女尚高髻短裙。”乾隆《柳州府志》卷30载:象州诸邑多瑶僮,“男女椎髻跣足。”道光《龙胜厅志》亦载:“僮人头顶留发挽髻子,插银簪,带耳环,颈上戴项圈。”到民国期间,壮族男人大多数方改从汉族的唐装,剃光头,但妇女仍“椎结”或“披发”。其他少数民族保留此种发饰比壮族还多,广东连南瑶族男人至今还保留有“椎结”发饰。古代吐谷浑可汗亦结此发式。《魏书·吐谷浑传》载:“夸吕椎髻毦珠,以皂为帽,坐金狮子床”。

猜你喜欢

  • 浑锦

    清朝武官。蒙古镶蓝旗人。萨尔屯氏。世居敖汉地方。投明朝,住锦州。崇德五年(1640),清军围锦州,归附,授牛录章京世职。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署梅勒章京事。留为后队,以功加半个

  • 召火哈

    参见“滚课”(2465页)。

  • 马武

    ?—1727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马斯喀弟。初任侍卫兼管佐领。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一等侍卫同学士开音布奉命阅视中河,疏呈漕运总督慕天颜反对河道总督靳辅开中河漕运,天颜被褫职论罪。三十

  • 沮渠汉平

    十六国时期北凉宗室、将领。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人。族属卢水胡。北凉创建者※沮渠蒙逊弟。北凉玄始四年(415),蒙逊攻取西秦广武郡后,封折冲将军、湟河太守。同年,以夏王赫连勃勃遣使与北凉结盟,奉命莅

  • 巴思翰

    见“巴思哈”(410页)。

  • 蜀王

    ①辽封爵。保宁元年(969),东丹王耶律倍第五子耶律道隐受封。 ②金封爵,大国一字王号。天会十三年(1135),金宗室燕京留守完颜银术可以曾俘辽天祚帝,历破宋军等功加保大军节度使,迁中书令,封蜀王。十

  • 户下甲

    清代八旗内奴仆披甲者之称。康熙以前,※户下人可选充马甲,亦可升补他兵。康熙四十年(1701)定,内务府满洲佐领下,各准许户下人选充马甲50名;内管领下选充15名。自雍正起规定,除奉特旨选赴军前外,不准

  • 哈达

    藏语音译。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民用于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礼仪用品,一种象征吉祥的纱巾和丝巾。广泛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及内蒙古等地。相传元朝由内地传入西藏。1260年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受元世祖邀,

  • 无忧寺

    见“麦积山石窟”(958页)。

  • 达瓦孜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技艺。维吾尔语音译,意为“高空走绳”。类似杂技中走钢丝。其法,在高达30余米的大杆顶端,系一根约80米长碗口粗的大绳,将其斜拉至地面。表演者手拿一根3米长木杆,在悠扬乐曲伴奏下,赤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