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氏族

氏族

以血缘亲属为基础结成的非性关系集团。亦称氏族公社。为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组织之一。萌芽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于晚期。当时自然条件恶劣,人类为获取生活资料,须组成更稳定强大的社会集体。在自然选择和谋生需要下,前民族公社内部,依次排除同胞兄弟姐妹及远房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氏族遂伴随外婚制的确立而形成。一般认为分母系与父系两个相继发展阶段。也有对母系必先于父系持异议者。氏族的主要特征是:全体成员共认出自一个假设的始祖;实行氏族外婚;有共同墓地和图腾崇拜之类的宗教仪式;有特定名称和为本氏族成员命名的权利;重大事情由氏族议事会民主决定;成员有权选举、罢免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同族人有互相救济、出席婚丧仪式、收养子女、继承财产及血亲复仇之义务。为共同进行政治经济等活动的基本单位。由于实行氏族外婚,夫妻分属两个不同氏族,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在一定意义上是分离的。父系氏族时代,父系大家庭公社成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并逐步摆脱氏族的控制独自迁徙。氏族自此失去大部分经济职能,演变为主要以调节婚姻和举行宗教仪式之联盟性组织。随着大家庭公社内部个体家庭私有经济的增长,贫富分化的现出,以及战争与天灾等内外因素,氏族的血缘纽带逐渐由松弛到解体,向地缘组织演变。在中国,山顶洞人文化遗址可窥见早期氏族的面貌,黄河、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则反映氏族由繁荣到解体的过程。古籍《山海经》也记载着众多古老氏族的名称与分布。氏族制度的残余,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依其经济特征,一般又分为渔猎民氏族(如赫哲族的“哈拉”,鄂伦春族的的“莫昆”)、牧民氏族(如哈萨克的“乌露”,12世纪前蒙古先民的“斡孛黑”)和农民氏族(如怒族的“”或“”,布朗族的“戛滚”)等。一说人类学上的氏族产生于世系群大量与长久分裂之后。参见“母系氏族制”(672页)、“父系氏族制(323页)、“世系群”(487页)。

猜你喜欢

  • 图美

    ?—1632清朝将领。蒙古族。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哲格尔德子。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随奥巴投附后金努尔哈赤,赐号岱青达尔汉。赏赍甲胄雕鞍。天聪三年(1629),从贝勒济尔哈朗攻明,入大安口

  • 古拉兰萨

    1820—1851清代蒙古族诗人。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人。协理台吉※旺钦巴勒长子,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长兄。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兼通蒙、汉文,具有渊博的蒙汉古代历史知识和卓越的文

  • 撒礼塔

    ?—1232蒙古国将领。又译撒里塔、撒里答、撒里台。初任火儿赤(佩弓矢侍从),故又称撒礼塔火儿赤。太宗元年(1229),与吾也而、王荣祖征辽东,破盖州、宣城、石城等10余城。三年,以高丽杀蒙古使者,受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先世源流

    佛教传说的哲布尊丹巴十五位先世。其说出自第五世达赖喇嘛。顺治七年(1650),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次子札那巴札尔进藏修习佛经,改宗格鲁派(黄教),第五世达赖喇嘛授予“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称号,

  • 柴壁之战

    十六国时北魏与后秦的一次战争。柴壁,即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东岸柴庄。北魏天兴五年(402)六月,后秦姚兴遣义阳公姚平和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率步骑4万攻魏,拔乾壁(今山西临汾南汾水东岸),兴自将大军继之。

  • 龙突骑支

    隋末唐初焉耆王。王族龙姓。原役属于西突厥。隋大业中,遣使赴隋朝贡。唐贞观六年(632),遣使入唐贡方物,请开大碛路以通商旅,太宗许之,并令其授咥利失可汗,以平西突厥内乱。高昌国怨其通大碛路,出兵屡攻,

  • 暗伯

    元朝大臣。一作俺伯、阇伯等。唐兀人。初入宿卫,性坚毅,有大志。曾赴敦煌迎亲,受兵阻不得归,乃客居于于阗宗王阿鲁忽之所。因助世祖使者薛彻干逃归,后元帅不花帖木儿攻于阗时,委以枢密院客省使。至元二十四年(

  • 余氏宗谱

    又称合肥余氏宗谱。党项后裔家谱。元代党项人余阙后人修。最后一次为1930年修,1931年刊印。木刻本,共27卷,每卷1册,包括卷首上、下两卷,谱系25卷。今存卷首上,卷1至卷6、卷20至卷25。卷首重

  • 瓯里本群牧所

    见“诸抹”(1951页)。

  • 戎蛮

    古族名。参见“蛮氏之戎”(2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