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水族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水”。历史上包括在僚、蛮、苗、溪峒等泛称之中。分布在贵州三都、荔波、独山、都匀、榕江、黎平、从江、麻江、凯里;广西融安、南丹、河池、环江等地。人口345993人(1990年统计)。讲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文字雏形约400余字,称为※“水书”,仅用于巫师行法事活动,民间通行汉文。其民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北宋时,已定居于龙江及都柳江上游一带,时称抚水州,因地得名,有※抚水蛮之称。又因地属西南溪峒地,故又有※溪峒蛮之称。明末,文献上始见今名。有廖、区、潘、吴、蒙等姓。蒙姓酋长统治一方,曾与宋朝多次争战。建立世袭酋长制后,利用军事首领的权力进行战争。酋长※蒙承贵曾到宜州、融州、天河等地掳掠人畜。庆历四年(1044),荔波白崖山酋长※蒙赶与环州※区希范等联合,攻环州、镇宁州等地,与宋军争战一年之久。元初,分封土官,实行间接统治。本族内以“洞”、 “寨”为基层组织,多由“都老”管理内部事务。时社会发展处于封建领主制与农村公社制并存的局面。历史上曾掀起多次反封建斗争,以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抚水僚反宋武装斗争最著。清咸同年间起义首领※潘新简与贵州苗、侗、布依、回、汉等民族起义军联合,形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坚持斗争达18年之久。水族人民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生。抗日战争时期,九阡地区水族人民一举歼灭日寇百余人。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居民多同姓同族聚集成村寨,保持原始的※议榔制度和习惯法。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习捕鱼、狩猎。男女皆喜穿青、兰色服装。住干栏式楼房。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妇女婚后※不落夫家,经半年再长住夫家。信仰万物有灵,以六甲公为正神(即祖先)。节日以端节最为隆重,称之为借端。古时有石棺葬俗,棺椁形似“干栏”,周围雕有铜鼓及花纹。遇生死、疾病必请巫师(水书先生)占卜、杀牲祭鬼神,以鱼祭颇具特色。文学艺术丰富多彩。诗歌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等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民歌内容广泛,常用歌唱表达感情。剪纸、刺绣、印染颇有特色。铜鼓为传统乐器,节日时跳铜鼓舞。

猜你喜欢

  • 阿柔

    见“阿里克”(1208页)。

  • 梅楚卡地区

    又名巴加西仁。为珞巴、门巴和藏族杂居地区。18世纪末,西藏地方政府在今米林县境内设嘎加宗,派出官员管理梅楚卡地区事务,并在此设立4个“林”的乡一级行政组织。19世纪中期,西藏地方政府把嘎加宗一部分作为

  • 大圣燕帝

    见“史思明”(566页)、 “史朝义”(567页)。

  • 御仓

    西夏储粮所在名。西夏常于产粮地及其附近修窖藏粮。如鸣沙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北)御仓有窖藏米百万石。

  • 颇超氏

    唐代党项羌部落名。依姓氏命名,属党项8部之一。今人考证其原居地在今青海果洛以南至四川阿坝之色达县境。

  • 合掌胁侍菩萨像

    亦称合掌露齿菩萨像。典型辽代佛教塑像。现藏于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辽代佛教塑像突破一般佛像的静寂、肃穆之风,以形象生动、亲切感人、极富生活气息而著称,在我国艺术史上占重要地位,是像为辽塑代表作

  • 和春

    ?—1860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氏。字雨亭。道光间,历任护军参领、参将、副将等职。咸丰元年(1851),随向荣至广西镇压太平军,擢总兵,赏“铿色巴图鲁”名号。二年,援桂林,力战解围,加提督衔

  • 箭川江

    即“马訾水”(179页)。

  • 阿思斡鲁朵

    见“太和宫”(273页)。

  • 科巴

    藏语音译。义译为“需要的人”。解放前四川西部和西藏昌都地区农奴中的一个等级。与西藏其他地区的※“堆穷”相似,是头人或大※“差巴”的附属户。地位低于一般差巴。一般不占有份地,仅由领主或大差巴给予一小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