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

古族名。亦称甘州回鹘(或甘州辉和尔)。9世纪40年代回鹘西迁的1支。其渊源:一说源自公元1世纪迁入河西的丁零;一说源于7世纪后期徙至甘、凉一带的部分漠北回鹘。9世纪30年代末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后,其中一支奔河西走廊,分布在甘、凉、沙、肃、秦等州,以及贺兰山、合罗川(今额济纳河)等地,和原迁入河西的回纥人相汇。以甘州(今甘肃张掖)一支最强,且牙帐置于甘州,故史籍又称甘州回鹘。初,归附吐蕃,后一度依附张义(议)潮。其后日渐强盛,扼中原与西域之交通孔道,经多年战争,至10世纪初,击败张承奉(张奉)建立的※西汉金山国,创建※甘州回鹘汗国。与中原各朝修好,受五代及北宋王朝册封。其官号以突厥名号与中原王朝官号兼采并用。社会经济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擅长商业,与西域、中原贸易频繁。已进入封建社会,有被称为“君长”的封建领主。有文字(回鹘文),信仰萨满教和佛教。甘州回鹘汗国崩溃后,各部再次离散。据史书载:数万回鹘人投奔吐蕃首领唃厮啰;部分进入北宋境内,安居秦陇之间;而退居沙州以南的河西回鹘,发展成为黄头回纥,即今日裕固族之祖先。参见“黄头回纥” (2021页)、 “裕固族”(2304页)。

猜你喜欢

  • 蒙古货币租

    清代蒙古阿拉特(平民)向封建领主缴纳的一种赋税。原为劳役租和实物租,货币流通后,渐改为货币租。阿拉特将自己的牲畜和畜产品出售到市场后,换取货币,然后向其封建领主缴纳赋税。19世纪以后,随着蒙古地区招垦

  • 金穆宗

    见“盈歌”(1714页)。

  • 李玝

    ?—347成汉宗室、东晋官员。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西晋末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孙,※李荡第五子,成汉君主※李雄侄。成汉玉衡十三年(323),随征东将军李寿攻阴平杨难敌,不克。十八年(32

  • 善禄

    ?—1854清朝大臣。蒙古正兰旗人。图博特氏。嘉庆十六年(1811),由拜唐阿擢兰翎侍卫。二十一年(1816),迁三等侍卫。道光六年(1826),调直隶巩华城都司。二十一年(1841),升督标中军副将

  • 边务收支局章程

    清末管理边务财政收支之措施。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边务收支局,并制定管理章程:设总办1员,禀承边务大臣总司出入款项;提调禀承边务大臣及总办稽核一切出入款项;设5科,由总办选专员,边务大臣核准,专办

  • 海乙寺制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制度。清同治(1862—1874)年间由阿拉伯、中亚等地传入,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回族地区。“海乙”或译“罕义”,阿拉伯语意为“大的”、“总的”、“中心”。即由一个“海乙”(大)寺

  • 屠各

    匈奴诸部之一。又作“休屠”、“休屠各”,俗称“屠各胡”。西汉时,驻牧于武威(治今甘肃武威)等西北边郡一带,由休屠王统领。武帝元狩二年(前121),与昆邪(又作浑邪)部同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所败,丧师数万

  • 玛木特衣

    彝语音译。汉译《训世诗》。四川凉山彝族古伦理道德文献。作者不详。有冯元蔚、曲比石美等汉文译本(1978年版)。成书较《勒俄特衣》晚,有一些清代内容。它通过一个男主人公生平的简略叙述,宣扬奴隶制度下的道

  • 义渠戎

    古族名。戎人之一支。《史记索隐》引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风俗通义》:“义渠,狄国”;也有称其为白狄种者;一说为羌种。《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春秋时居住于今山西、陕西交界汉西河郡

  • 噶齐克卫

    见“葛称哥卫”(2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