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班德益西德
吐蕃僧人。又名尚益西德或益西德。赤松德赞赞普(755—797年在位)时108位译师之一,亦是当时著名“三少译师”之一,与嘎哇贝孜译师齐名。曾将《观差别》、《善行四释要义》等4部佛经译成吐蕃文,是吐蕃最早的译经之一。《布顿佛教史》及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均分别载其佛经译著,如《大云陀罗尼》、《大黑天能解一切瘟疫陀罗尼》、《起尸七尊陀罗尼》等等。
吐蕃僧人。又名尚益西德或益西德。赤松德赞赞普(755—797年在位)时108位译师之一,亦是当时著名“三少译师”之一,与嘎哇贝孜译师齐名。曾将《观差别》、《善行四释要义》等4部佛经译成吐蕃文,是吐蕃最早的译经之一。《布顿佛教史》及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均分别载其佛经译著,如《大云陀罗尼》、《大黑天能解一切瘟疫陀罗尼》、《起尸七尊陀罗尼》等等。
清代撒拉族地区名。即街子工(撒拉语为安吐里,意为“六家村”)、查加工(撒拉语为奥提根,意为“高处”)、苏只工(撒拉语为阿勒吐汉都,意为“六街道”)、查汉大寺工(撒拉语为奥勒米尺德,意为“大礼拜寺”)。
吐蕃大臣。赞普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人。系吐蕃舅臣(即尚论)。赤德祖赞死后,子赤松德赞嗣位,年幼,他掌握吐蕃实权,反对佛教,推崇本教,毁卡查及珍桑神殿,将大昭寺当作屠宰场,亵渎佛教,流放僧
?—1865清朝大臣。蒙古正黄旗人。咸丰七年(1857),以古城领队大臣,赏副都统衔,任驻藏帮办大臣。八年,以里塘喇嘛争充副堪布一缺,纠众抢掠,土司喇嘛撤站,以致道途梗阻,派兵前往开导,迅速安站。九年
见“古贲河卫”(442页)。
契丹王朝宫廷礼仪。五月五日,臣僚于拂晓赴御帐,合班立阶前,皇帝系长命缕升车坐,并将彩缕分赐群臣,群臣跪拜受。继从驾至膳所,酒三行。若赐宴,临时听敕。
赫哲族旧时装诸动物神用的皮口袋。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过去赫哲人相信万物有神,各种动物也皆有神主司,马有马神,虎有虎神,还有龟神、鳖神、虾蟆神、刺猬神等。为了不触犯和求得诸动物神保佑,以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所产良种马。也称白岔铁蹄马,以马蹄质地坚硬而得名。因其地有岔川,山高沟深,道路多石,马长期在崎岖多石的山道上行走,蹄质受到磨练,较常马远为坚韧,能适应难行的道路,爬坡下梁,不纵不跳,十
见“楛矢石砮”(2164页)。
藏语音译,意为“知事僧”。梵文作“维纳”。藏传佛教寺院僧职名,管理僧团的执事僧。如“措钦协敖”(即“措钦格贵”),系“(寺院)大会执事僧”,亦即俗称之“铁棒喇嘛”。在旧时藏军中又系军官名,如“玛米协敖
清代新疆地名。 ①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乾隆二十三年(1785),设巴尔楚克军台,位于今新疆巴楚县东南比力克勒克里,又作巴勒克勒克。此三地名为同名异译。 ②见《清朝续文献通考》。道光十二年(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