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语

蒙古语

我国蒙古族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蒙古国境内。使用人数约500万。中国境内蒙古语分为西部、中部、东北部3个方言,西部方言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又称卫拉特方言;东北部方言分布在呼伦贝尔盟巴尔虎布利亚特地区,又称巴尔虎布利亚特方言;中部方言分布在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区,又称内蒙古方言。蒙古国境内蒙古语属于喀尔喀方言。元音有长短的对立外,还有表现在松紧上的阴阳对立。元音和谐律既要求阴性元音和阳性元音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单词里,也要求同性元音当中又有展唇和圆唇的和谐。辅音有单辅音和复辅音,单辅音中绝大部分既可以出现在音节之首,还可以出现在音节之末,复辅音则只能出现于音节末,这是由于词末音节元音失落所致。重音落在词的第一个音节。复数附加成分较多。格有普通格和双重格,后者由两种普通格附加成分组合而成。名词有领格和宾格的区别。单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在不同格中出现几种不同词干。单数第二人称代词有通称、尊称两种。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的区别,尽管原来表示这种意义的两种词干互相通用并存。有专门的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且分近指和远指两种。蒙古语动词的体、态、式、时、人称以及形动词、副动词等语法范畴的内容和形式,比其它任何一种同语族语言丰富和多样,这是因为一方面较多地保留了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蒙古语词汇中也有多种不同来源的借词,但占词汇总量的比重不大。固有词包括语族的同源词,还包括后来用自己发达的构词法形成的大量派生词和合成词。蒙古语里的借词包括汉语借词、突厥语借词、藏语借词、俄语借词等。其中汉语借词数量比较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

猜你喜欢

  • 吉木萨

    即“济木萨”(1738页)。

  • 内务府三旗护军营

    即包衣护军营。清代包衣禁卫军之一。设于顺治(1644—1661)初,初隶领侍卫内大臣,后改隶内务府,几度于两者之间交替易辖。迄雍正元年(1723),最终定隶于总管内务府大臣。三旗各设:护军统领(正三品

  • 刚林

    ?—1651清初大臣。满族。瓜尔佳氏。原籍苏完。隶正蓝旗满洲。初任笔帖式,主翻译汉文事。后金天聪八年(1634),以汉文应试,考中举人,召入文馆。清崇德元年(1636),擢国史院大学士,参与议政。请重

  • 义都珞巴语

    我国自称义都的珞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南部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使用人口100左右。印度占领区域约有7千人使用。与其他珞巴语差别很大,与达让僜语

  • 回回令史

    元朝官府属吏名。回回语文书官。元时迁入中国的回回人日增,故元政府各部多设此属吏。中书省吏部设2员、户部6员、礼部2员、兵部1员、工部4员等。

  • 度易侯

    ?—490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一作易度侯。姓吐谷浑氏。※拾寅子。少好星文,尝向南朝宋求星书,未获。北魏太和五年(481),父卒,嗣立。与南齐通好。受南齐封为镇西将军,领护羌校尉。晋秦、河二州刺史、河南

  • 沙麻部

    见“沙马宣抚司”(1130页)。

  • 剑舞

    朝鲜族民间女子舞蹈。亦称“剑器舞”或“黄昌郎舞”。流行于延边等地区。传说,古时有位名叫黄昌郎的少年,利用到敌国宫廷跳剑舞之机,刺死观舞的敌国王,遂为人所杀。人们为示纪念,便带着画有其像的假面具跳剑舞。

  • 后晋

    朝代名。五代之一,西夷(或称沙陀人)※石敬塘所建。唐亡,晋、梁鏖战于黄河中下游。石敬瑭初受代州刺史李嗣源(后唐明宗)赏识,招为婿。随岳父出征,积军功屡任大镇节帅。后唐明宗时益位高权重。后遭末帝李从珂忌

  • 阇阇秃

    见“彻彻秃”(10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