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
描写壮族风情的古体诗。一首五言四十句。唐白居易(772—846)撰。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郢(今陕西渭南)人。内容描述邕州黄峒蛮(今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先民)的风土人情,如地理位置、土民与峒主的装束、饮食起居、文身习俗及敲击铜鼓以指挥作战等情况。为研究唐代广西壮族物质文化史的珍贵文献。载于《全唐书》第13册、第440卷。
描写壮族风情的古体诗。一首五言四十句。唐白居易(772—846)撰。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郢(今陕西渭南)人。内容描述邕州黄峒蛮(今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先民)的风土人情,如地理位置、土民与峒主的装束、饮食起居、文身习俗及敲击铜鼓以指挥作战等情况。为研究唐代广西壮族物质文化史的珍贵文献。载于《全唐书》第13册、第440卷。
见“耶律濬”(1305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拉拉卫,并将刺山卫作拉拉山卫。
①元代汉语白话。为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佛教僧人的称谓。一说“脱因”一词系为汉语“道人”的蒙古语译称。元代文献和碑铭中音译作“脱因”,义译为“和尚”、“和上”。 ②即“托音”(750页)。
藏语喇嘛墀本的简称,意为“僧人万户”。元代乌思藏地方帕木竹巴郎氏家族万户的自称。元宣政院所辖乌思(前藏)、藏(后藏)十三万户中,帕竹万户(《元史》作伯木古鲁万户)领地在今西藏乃东地区,藏传佛教噶举教派
唐代云南碑刻。在今安宁县大石庄葱蒙卧山上。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立。时武后易国号为周,故碑额题《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成都人间丘钧撰文,王仁求长子王善宝书写。碑高281厘米,宽150厘米,凡34行
狍头皮帽。鄂温克语音译。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境内鄂温克人传统狩猎用帽。因利用狍子头皮原样制作得名。一个狍头皮做一顶帽盔,对眼、耳、角部位稍作加工,再用一块狍崽皮作帽沿。戴着进山打猎,远看象狍子一样,便于
见“耶律只没”(1308页)。
?—1643清朝蒙古王公。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阿喇布坦长子。尚郡主,封和硕额驸。康熙五十五年(1716)父卒,因年幼,由叔父罗卜藏喇什袭郡王爵。乾隆三年(1738),叔父卒,封固山贝子,赐乾清门
?—1710清朝将领。蒙古族。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札噶尔长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袭札萨克多罗郡王。二十九年(1690),随军防御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三十五年(1696),随黑龙江将
吐蕃在河陇占领区设置的官职。藏文写作“nang rje po”。其意解释不一。藏文直译为“内王”,故又有译为“内相”者;一说可能是“万户都护”或“州内万户长”。在敦煌藏文文献中多见任此职者。敦煌文献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