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珞械斗
清代西藏门巴、珞巴两族发生的三次械斗。位于西藏东南的※墨脱(白马岗)原为珞巴族的聚居地。18世纪中叶门巴族先后从不丹的布南卡、桑拉一带东迁于此定居。起初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后门巴人大量迁入,出现了争土地、渔猎场所的现象,加之宗教信仰的不同,彼此矛盾日益尖锐。其时毗邻的波密地方割据土酋※噶朗王亦企图占据白马岗,遂利用矛盾,支持门巴族,挑起两族械斗。先后两次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一次珞巴族失败。双方议和并确定地界。噶朗王遂趁机于此分设地东宗和噶朗央宗,管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行政事务。
清代西藏门巴、珞巴两族发生的三次械斗。位于西藏东南的※墨脱(白马岗)原为珞巴族的聚居地。18世纪中叶门巴族先后从不丹的布南卡、桑拉一带东迁于此定居。起初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后门巴人大量迁入,出现了争土地、渔猎场所的现象,加之宗教信仰的不同,彼此矛盾日益尖锐。其时毗邻的波密地方割据土酋※噶朗王亦企图占据白马岗,遂利用矛盾,支持门巴族,挑起两族械斗。先后两次双方各有胜负,最后一次珞巴族失败。双方议和并确定地界。噶朗王遂趁机于此分设地东宗和噶朗央宗,管理门巴族和珞巴族的行政事务。
见“萧阳阿”(1993页)。
?—1618明代海西女真乌拉部首领。又作卜章台、卓古,号何叱耳。女真族。与哈达部同祖。纳齐布禄七世孙,布干第三子,满泰之弟。乌拉部长。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六月,结扈伦四部掠建州努尔哈赤村寨。九月
①另作骁骑、甲兵。满语乌克申。清代八旗军中基本之骑兵。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1583年初次起兵时便有。各佐领下成丁者通过马步射考验,直接选充;或于步军、养育兵、革退与候补旗员、年老护军中选补。各时期均有定
见“军户”(925页)。
喀什清真寺名。一称艾提尕尔寺。明正统七年(1442)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后裔建。嘉靖十六年(1537)前后,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扩建,成为能做主麻聚礼大寺。清同治十一年(1872),阿古柏调
?—1882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宁古塔氏。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年(1850),充咸安宫总裁。咸丰六年(1856),任国子监祭酒、充文渊阁直事等。同治三年(1864)
?—1868清咸丰年间苗族起义首领。贵州凯塘(今凯棠)人。苗族。家贫,少习武功,素有“百人敌”之称。咸丰(1851—1861)初,受白莲教和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与苗民※高禾组织台拱、黎平、古州(今榕江)
见“张堡城”(1182页)。
见“北魏律”(533页)。
清朝第二次派往土尔扈特蒙古的使团。雍正七年(1729),清朝与准噶尔部关系恶化,胤禛决定对噶尔丹策零用兵。会沙皇俄国彼得二世即位,遂令副都统满泰、阿斯海、布达西等为使,随同前往俄国祝贺彼得二世加冕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