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都
彝语音译。亦作玛堵、麻都。意为祖灵。解放前川、滇、黔的彝族,在老人死后立即用竖长横短的两根木条扎成一架,长者为人体,短者为人臂,顶端粘羊毛为头发,下部披细草作衣裳,表示祖先灵魂藏其中。招魂之后供于居室上方墙壁上,年节时祭祀。数载后,※毕摩念经超度,根据《指路经》所说迁徙路线,送到祖先迁来之方向,藏入山洞中。
彝语音译。亦作玛堵、麻都。意为祖灵。解放前川、滇、黔的彝族,在老人死后立即用竖长横短的两根木条扎成一架,长者为人体,短者为人臂,顶端粘羊毛为头发,下部披细草作衣裳,表示祖先灵魂藏其中。招魂之后供于居室上方墙壁上,年节时祭祀。数载后,※毕摩念经超度,根据《指路经》所说迁徙路线,送到祖先迁来之方向,藏入山洞中。
唐代吐蕃对五种执事者的统称。藏文称“拉阿”。“拉”,原义为“高尚”或“上”,即后来意为“上师”喇嘛的“上”。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制订社会规范时,此“拉”字应做“首脑”解为妥。据《德乌佛教史》载,“五拉”
1782—1836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三十二任堪布。藏族。出生于隆务地方之萨吉村。由夏日诺门罕受沙弥戒。乾隆五十五年(1790),被迎入隆务寺坐床。五十七年(1792),遵隆务诺门罕之嘱入隆务大寺经院学
南北朝时当阳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古称※荆蛮、槃瓠蛮等。分布在南郡当阳(今湖北当阳)。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与临沮蛮(治在今湖北当阳西北,后废)举兵,缚临沮令傅僧骥。荆州刺史南谯王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玉树二十五族之一。驻鄂穆曲河南。东界囊谦,西临中坝麦马,南抵拉岭与琼布色尔扎族为界,北至鄂穆曲与囊谦接。有百长2员,属民40余户。信奉喇嘛教。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今属囊谦县。
1903—约1956伪满军官。热河省土默特旗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2年任伪内蒙古自治军第三军司令。1933年任伪达尔罕王府兴安警察局局长、兴安南省警备厅长。1939年至1945年任伪兴安陆军
?—1191金朝大臣。字仲泽。渤海族遗裔,尚书令※张浩子。少聪慧好学,被父誉为家中之千里驹。贞元二年(1154),赐进士及第,历迁左补阙、大兴县令、礼部员外郎、翰林待制。大定八年(1163),改刑部郎
见“倭里罕”(1889页)。
职名。清代前锋、护军、火器等营所设的教习。多择取满洲、蒙古老练兵丁充补,仍食原饷,以教导新兵技艺,赏戴蓝翎以荣之,故称。3年期满,可以补授骁骑校等职。乾隆四十年(1775)定,嗣后“军政”之年,各营官
西羌的一支。参见“黄羝羌”(2021页)。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西部大青山区。明为蒙古西土默特牧场。清隶山西归绥道。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其北境翁滚置,寄治归化城。1912年改县。产莜麦及马铃薯等,畜产、野生植物资源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