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车十二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十二部落之总称。据《魏书·高车传》载,即泣伏利氏,吐卢氏(一作叱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干氏(一作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一作覆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一说主要游牧于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一带。其中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很早就投归拓跋鲜卑,成为其宗族十姓之一。副伏罗氏之阿伏至罗曾于5世纪末率众西迁建立高车国(1910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十二部落之总称。据《魏书·高车传》载,即泣伏利氏,吐卢氏(一作叱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干氏(一作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一作覆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一说主要游牧于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一带。其中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很早就投归拓跋鲜卑,成为其宗族十姓之一。副伏罗氏之阿伏至罗曾于5世纪末率众西迁建立高车国(1910页)。
渤海王国将领。武王大武艺(719—737年在位)时为大将。唐开元二十年(732),大武艺因唐玄宗不应允杀其弟大门艺之请,发兵从水陆两路向唐直接管辖区进攻,他受命率水路军并带领海贼渡海,于九月攻唐东海岸
见“金牌信符”(1478页)。
见“狼台吉”(1900页)。
见“马湖蛮”(178页)。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名。属天祚皇帝※永昌宫。
?—1872清咸丰、同治间壮族起义领袖。又名李七。广西横州狮子塘村人。壮族。出身于破产农民家庭,曾以剃发为生。忠厚刚直,乐于助人。道光三十年(1850),因痛恨豪门盘剥,在平朗聚众竖旗起义,劫富济贫,
僜语音译。旧时西藏察隅地区僜人社会习惯法之一,即神判(亦称神断)。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凡因偷盗及私通等事引起纠纷,双方各执一端,事理难明,经调解无效时,即由巫师主持通过神判辨明真伪是非,进行最后裁决。
1268—1314元朝大臣。回回人。祖籍西域。大都(今北京)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亦速马因之子。自幼“颖悟嗜学”,长于西域字语。初为中书省掾,累升江西行省员外郎、吏部主事、刑部员外郎、中书省郎中、翰林侍
见“大金得胜陀颂”(99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又作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俄尔吞、鄂尔吞、鄂鲁春,俗称“栖林(麒麟)”。清代还据其使用马匹与否,有使马部、使鹿部,摩凌阿(满语,“骑马的”之意)鄂伦春、雅发罕(“步行的”之意)鄂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