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何景明

何景明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生卒】:1483——1521

字仲默,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中,历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刘瑾擅政,得罪瑾,被罢官。瑾诛,被推荐入直内阁制敕房。曾救李梦阳,上疏言帝不当畜义子、留边军、宠番僧、任宦官。又曾讲经学于正学书院。与李梦阳等倡诗古文,梦阳主摹仿,景明主创造。天下话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嘉靖初、托病辞官归。卒。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生卒】:1483——1521

字仲默,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中,历官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刘瑾擅政,得罪瑾,被罢官。瑾诛,被推荐入直内阁制敕房。曾救李梦阳,上疏言帝不当畜义子、留边军、宠番僧、任宦官。又曾讲经学于正学书院。与李梦阳等倡诗古文,梦阳主摹仿,景明主创造。天下话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嘉靖初、托病辞官归。卒。


【生卒】:1483—1521

【介绍】:

明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八岁能作文,十五中举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刘瑾用事,谢病归。瑾败,以荐除中书。时武宗多以佞幸为义子。景明疏言“义子不当蓄,宦官不当宠”。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以病投劾归,抵家而卒。与李梦阳齐名,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时人言天下诗文必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才子,即所谓“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论诗每相牾。申何者谓何诗俊逸,李诗粗豪,盖风格实有区别。有《大复集》、《雍大记》、《四箴杂言》。


猜你喜欢

  • 孟彦卿

    通判潭州。建炎三年(1129),潭州城中叛卒焚掠,自东门出,帅臣向子諲命彦卿领兵追击,乃招安其众。未几,溃兵杜彦自袁州入浏阳,犯善化、长沙,彦卿率民兵迎战,民兵有自溃者,溃兵乘机斩彦卿,赠直龙图阁。【

  • 张九一

    【生卒】:1533—1598【介绍】:明河南新蔡人,字助甫,号周田。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黄梅知县,擢吏部验封主事。为湖广佥事时,景王赴封地,过岳阳。宦官向地方需索巨款,佯许之,约至蕲黄付款。夜使数百人

  • 舒弘绪

    【介绍】:明湖广通山人,字崇孝。万历十一年进士。天启中,赠光禄少卿。

  • 宏世禄

    【介绍】:见洪世禄。

  • 陈一章

    【生卒】:1734—1803【介绍】:清江西崇仁人,字夏木,号静山。乾隆间曾游裘曰修之门,官无为州州同。工画山水。

  • 范胥

    南朝梁人,字长才,缜子。初为太学博士,有口才,常兼主客郎,应接北魏使节。历湘东王谘议参军、宜城王侍读。官至鄱阳内史卒。(,参见《南史》)【介绍】:南朝梁南乡舞阳人,字长才。范缜子。传父学,以太学博士起

  • 王鹗

    【生卒】:1189——1273字百一,曹州东明(今属山东)人。长于词赋。金正大元年(1224)中进士第一甲第一人出身,授应奉翰林文字。1244年为忽必烈召至藩邸,进讲《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

  • 拓跋仁

    健子,袭爵。骁勇敢战,太武帝时以谋反罪被杀。(,参见《北史》)

  • 何维柏

    【介绍】:明广东南海人,字乔仲。嘉靖十四年进士。授御史,上疏言四海困竭,请罢建沙河行宫、金山功德寺。寻引疾归,起官巡按福建。二十四年疏劾严嵩奸贪,比之李林甫、卢杞。下诏狱廷杖除名。家居二十余年。隆庆初

  • 唐绍成

    【介绍】:清湖南武冈人,字九韶,自号补过子,学者称补过先生。雍正间诸生。治学精于《易》。乾隆间作《传授心法录》,晚年失明,又著《心法录解》,口授令子弟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