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夕岚明灭江帆小,烟树苍茫客思迷

    【介绍】:李绅《望海亭》诗句。望海亭,诗题自注:“在卧龙山顶上,越中最高处。”诗句写站在望海亭上,傍晚的雾气若明若暗,江中帆影显得很渺小;烟霭笼罩的树木苍茫一片,引起旅人迷乱的思绪。两句对仗工整,意境

  • 黄文江

    【介绍】:见黄滔。

  • 风流

    ①萧洒,放逸。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②谓杰出人物。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③犹风度。崔峒《虔州见郑表新诗因以寄赠》:“才子风流定难见

  • 西子

    即西施。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银河倒泻君王醉,滟酒峨冠眄西子。”

  • 鸿渐

    【介绍】:中唐僧人。曾于元和元年(806)春,以诗送日僧空海归国。《全唐诗补编·续拾》存此诗。

  • 青龙寺

    ①古寺名。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初名灵感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改青龙寺。是唐代汉地密宗的根本道场,日本真言宗的发源地,日僧入唐求佛法,多住此寺,其中空海最有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郊

  • 张元琮

    【介绍】:生卒年、籍贯、事迹不详。武后时人。《全唐文》存文一篇。时代据所附小传。

  • 七奔

    《左传·成公七年》:“子重、子反於是乎一岁七奔命。”谓一岁中七次奉命奔走以御敌。后以“七奔”喻屡屡奔波。王维《和陈监四郎秋雨中思从弟据》:“逸兴方三接,衰颜强七奔。”

  •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介绍】: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诗句。二句描写秋天雨后山野景色和别墅环境。色彩雅淡,画面清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造访的喜悦心情。方回评为“句句明润”(《瀛奎律髓》卷一三)。

  • 廉颇

    战国时赵名将,战功卓著,以功拜上卿,封为信平君,以勇气闻于诸侯,年老,赵王以乐乘代之,廉颇奔魏,后赵王欲召回廉颇,派使者探视,廉颇饭一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然使者终报以廉颇已老,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