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王梵志

王梵志

【介绍】:

桂苑丛谈·史遗》谓其为隋时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生于王德祖家林檎树上,为王收养,取名梵天,后改梵志。《云溪友议》卷下则谓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二书语涉怪诞,不足为凭。胡适《白话文学史》考其生卒年约为590~660年。王梵志诗全唐诗》不载。1900年发现的敦煌唐人写本王梵志诗有35种之多,加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禅宗语录中的王梵志诗,以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搜罗最为完备,经过重新分首、辨伪和辑佚,共厘定为390首。其诗多说理议论,对世态人情调侃讽喻,并依据佛教教义劝人止恶行善。语言通俗易懂,多以白话、俚语入诗,风格浅显平易,在民间广为流传。或谓王梵志只是泛指在俗的佛教信徒,并不一定实有其人,纵有其人,而世传“王梵志诗”则出自众人之手。项楚认为:“全部‘王梵志诗’决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许多无名白话诗人作品的结集。”“主要创作在初唐时期,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它们的作者应该主要是一些僧侣和民间的知识分子。”(《王梵志诗校注·前言》)

【介绍】:

唐代诗人。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生卒年不详。《桂苑丛谈·史遗》和《太平广记》卷八二谓其生于隋时,为黎阳城东王祖德从枯树中发现收养,初名梵天,后改梵志。七岁能语。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称其为“通玄学士”。从其诗中自述可知,少时家境殷富,多读诗书,一度遨游自得,后来家业败落,遁入佛门,四处流浪。其间似乎做过短期的监铸官,廉洁奉公。晚景凄凉,大约活到八十岁左右,至迟死于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之前。梵志“作诗讽人,甚有旨义”,“不守经典,皆陈俗语”,是初唐诗坛通俗诗派的代表。其作品直陈时事,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有所反映,如《富饶田舍儿》《贫穷田舍汉》等,反映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为初唐诗人笔下所少见。更多的作品以说理议论为主,依据佛理教义惩恶劝善,讽刺世态人情,阐发禅机哲理,往往入木三分。但亦有一些作品宣扬封建伦理和宗教迷信,内容浅薄,格调不高。其诗风格通俗平易而多诙谐幽默,又于乖巧的调谑中表现深远之旨,在琐事常谈中寄寓戏笑怒骂之意,有着惊世骇俗的艺术功效。他的通俗诗在宫体诗盛行的初唐诗坛,独标异格,曾风行一时,影响不小。唐时已传至日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载有《王梵志诗》二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王梵志诗集》一卷,久佚。《全唐诗》未录其诗。本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王梵志诗唐五代写本多种,于是有刘复校录本、郑振铎校补本相继行世。项楚有《王梵志诗校注》。事迹见其诗及《桂苑丛谈·史遗》、《太平广记》卷八二引《史遗》。

猜你喜欢

  • 晓泉和雨落,秋草上阶生

    【介绍】:姚合《山居寄友人》诗句。言山中泉水随雨流淌,雨中秋草沿阶生长。意境清新幽雅,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由衷的喜爱。

  • 高蟾

    【介绍】:渤海(今河北沧州)人。出身寒素,性倜傥,尚气节,累举不第。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登进士第,昭宗乾宁中官至御史中丞。蟾与诗人郑谷、贯休友善。诗以感怀、行旅为主,尤擅绝句。辛文房称蟾“诗体则气

  • 崔珪

    【介绍】:唐代诗人。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崔神庆之子。玄宗开元中,历仕主客员外郎、怀州刺史,太子詹事。开元末、天宝初,迁太子左庶子。与兄中书舍人崔琳、光禄卿崔瑶俱列棨戟,时人号曰“三戟崔

  • 遗弓剑

    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骑龙飞升上天,仅遗其弓剑在世。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后因以“遗弓剑”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杜牧《河湟》:“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 榛芜

    梗塞,阻碍。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 好尚

    喜好,爱好。陆龟蒙《当轩鹤》:“自笑与人乖好尚,田家山客共柴车。”

  • 道会

    【生卒】:580?—649?【介绍】:由隋入唐僧人。俗姓史,犍为武阳(今属四川)人。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参学十余年,博研群籍。武德间于隆山县立寺。后住眉州圣种寺。卒年70。《续高僧传》有传。《

  • 落霞澄返照,孤屿隔微烟

    【介绍】:姚合《秋晚江次》诗句。次,途中暂行居止的住所。返照,落日。这两句写秋晚江边所见,晚霞、落日可见色彩之绚烂;孤岛、薄烟又见景色之朦胧。诗句展现出秋江暮景的多姿多彩。

  • 李贺诗索引

    唐文、尤振中等编。1984年齐鲁书社出版。本书为李贺诗单字索引,据中华书局1960年版《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编制而成,字体依照原书。全书分五个部分:1.“诗题编号表”;2.“部首目录”;3.“部首检字

  • 经汾阳旧宅

    【介绍】:赵嘏作。汾阳旧宅,指郭子仪旧宅,郭氏乃唐代名将,曾封汾阳郡王。诗为凭吊郭氏而作,同时抒发江山如故而功臣之第已然颓败之叹,寄意深婉,造境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