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贾至

贾至

【生卒】:718—772

【介绍】:

唐代散文家、诗人。字幼幾,一字幼邻。郡望长乐(治今河北冀州),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行六。贾曾子。玄宗天宝元年(742),明经擢第,释褐为校书郎,出为单父尉。天宝末,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安史乱起,从玄宗入蜀,迁中书舍人。至德元年(756)八月,撰传位册文,玄宗曰:“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随韦见素、房琯等奉册文至灵武。肃宗乾元元年(758),坐房琯党,出为汝州刺史。二年(759),九节度之师溃于相州,贾至出奔襄、邓,贬为岳州司马。宝应元年(762),代宗践祚,召复中书舍人。二年(763),迁尚书右丞。广德二年(764),转礼部侍郎,知永泰元年(765)上都贡举。加集贤院待制。大历三年(768),改兵部侍郎。五年(770),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七年(772),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谥曰文,赠礼部尚书。贾至于至德时与房琯、严武杜甫游处,至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王维等诗人均有和作。贬岳州,适李白流夜郎遇赦东还,两人泛舟洞庭,互以诗什相慰藉。唐人对贾至诗文,评价甚高。李白将他比作贾谊(《巴陵赠贾舍人》),杜甫称他“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皇甫湜评曰:“贾常侍之文,如高冠华簪,曳裾鸣玉,立于廊庙,非法不言,可以望为羽仪,资以道义。”(《谕业》)贾至尝自编岳州所赋诗为《巴陵诗集》,见独孤及《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又尝撰《百家类例》十卷,见《唐会要》卷三六。均已佚。《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贾至集》二十卷,《别集》十五卷,至宋后已散佚泰半。《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全唐文》存文三卷,《唐文拾遗》补文一篇。文中有后人之作羼入,见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事迹见唐独孤及《祭贾尚书文》,新、旧《唐书·贾曾传》,《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生卒】:718—772

【介绍】:

字幼邻,一作幼几,行六,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长乐(今河北冀县)。天宝初擢明经第,自校书郎出为单父尉,拜起居舍人。安史乱起,从玄宗入蜀,迁中书舍人。肃宗即位灵武,充册礼使制官。后出为汝州刺史,贬岳州司马。宝应元年(762),召复中书舍人,历尚书左丞、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大历五年(770)迁京兆尹。官终右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新、旧《唐书》有传。至工诗能文,其诗清丽俊逸,寄托遥深,杜甫誉为“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与李白房琯、杜甫等友善。《全唐诗》存诗46首,编为1卷。

猜你喜欢

  • 同牢

    即共牢。古代婚礼中的仪式之一。新郎迎新娘入夫之寝室,夫妻对面而坐,共食一牲。见《礼记·昏义》。后因以“同牢”借指所娶之妻。杨衡《夷陵郡内叙别》:“礼聚嗣明德,同牢夙所钦。”

  • 好处

    (—chù)美好的时候;美好的处所。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刘禹锡《观棋歌送儇师西游》:“商山夏木阴寂寂,好处徘徊驻飞锡。”

  • 咸阳火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攻破咸阳后,下令屠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后以“咸阳火”为兵燹之典。吴融《废宅》:“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便成原。”

  • 璇衡

    天璇与玉衡的并称。代指北斗星。刘禹锡《送李策秀才还湖南》:“昼憩命金罍,宵谈转璇衡。”

  • 严陵滩

    即子陵滩。戴叔伦《闲思》:“何似严陵滩上客,一竿长伴白鸥闲。”

  •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介绍】:唐玄宗李隆基作。诗题一无“邹”字。邹鲁,即今山东邹城、曲阜一带,为孔子故乡。据《新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封禅泰山,“幸孔子宅,遣使以太牢祭其墓”。诗当作于此时。玄宗尊

  • 骑衡

    比喻做危险的事。衡,一说楼殿周遭的围栏,或说车衡。语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无能甘负弩,不慎在骑衡。”

  • 寄韩潮州愈

    【介绍】:贾岛作。诗表达对因谏迎佛骨而被贬至潮州的韩愈的眷念之情。首联写意,颔联写实,颈联写悬想,尾联写祈愿,环环紧扣,自然浑成。纪昀评曰:“起手十四字不可画断,笔力奇横”,“意境宏阔,音节高朗,长江

  • 王储

    【介绍】:唐代文学家。生卒年、籍贯不详。大历十四年(779)进士及第,为状元。卢仝有《送王储詹事西游献兵书》诗,状元王储与献兵书之王储是否同一人,尚难臆断。《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文》存赋一篇,当为

  • 湘波鼓瑟妃

    即湘妃。因《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语,故称。亦用为咏后妃帝女之典。韩愈《梁国惠康公主挽歌二首》之二:“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参见“湘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