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乌桓内附

乌桓内附

乌桓,又称乌丸,是东胡族的一支。汉初,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余部迁保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因以为名。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兵,汉武帝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居住,设护乌桓校尉监护管理乌桓各部。汉昭帝时,乌桓渐强,既为汉朝保塞,共攻匈奴,也向匈奴交皮布税, 时与匈奴连兵虏掠汉边郡。王莽时欲击匈奴,使乌桓士兵屯代郡,并将其妻子留于郡县为人质, 乌桓士兵欲还,王莽不肯, 遂自亡叛,王莽尽杀其人质。乌桓再度与匈奴连兵,侵扰汉边郡县。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内乱,汉光武帝刘秀以币帛招服乌桓。建武二十五年,乌桓首领九百余人率众内附归汉朝,汉封其渠帅八十一人为侯王君长,使入居塞内,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置护乌桓校尉,主管乌桓事务。乌桓因受汉影响,渐营农业。东汉中期之后时叛时附,参与东汉末期军阀混战。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悉徙乌桓于内地,并挑选壮健者编为骑兵,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了贡献。后逐渐与汉族融合。

猜你喜欢

  •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

  • 北军

    汉代守卫京师长安的屯卫兵,由中尉统率。因驻长安城内北部,故名。士兵均为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骑士。北军护卫京师,一般不外出征战。武帝时“发中尉之卒,远征南粤”,恐内无重兵,发生变故。因扩大

  • 赤眉起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王莽代汉以后,企图通过复古改制缓和阶级矛盾,也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使广大农民生活更加苦难。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发生大灾荒,琅玡(治今山东诸城

  • 福建独立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早有革命党人从事活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福州成立同盟会支部,郑祖荫任支部长,林斯琛为总干事,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聚集革命力量。黄花岗起义,福建革命党人参加者甚多,之后又按

  • 汉阳铁厂

    清末最早的新式冶金企业。1889年(光绪十五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建炼铁厂。同年,张调任湖广总督,以督办修筑芦汉铁路需要为由,奏准设立炼铁厂,次年遂将筹建中的铁厂由广州移至汉阳兴建。同时勘察开采大

  • 修筑铁路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大论争之一。1880年(光绪六年)中俄边境吃紧,应召入京商议军事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条陈“急造铁路”,指出铁路“于用兵尤不可缓”,并提出修筑北京至汉口、北京至浦口和北京至沈阳、北京至甘

  • 战国

    时代名。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各诸侯国连年战争,时称“战国”。西汉末刘向编《战国策》,正式定为时代名。战国时的各大国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著名的有魏文

  • 李璮之乱

    中统三年 (公元1262年)汉人军阀李璮发动的武装叛乱。李璮为金末红袄军领袖李全之子。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李全降宋,后又叛降蒙古。李全死,李璮袭职益都行省。忽必烈即位,加封其为江淮大都督

  • 太平军北伐

    1853——1855年(咸丰三年至五年)太平军为夺取北京而进行的远征,亦称“太平军扫北”。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不久,便于1853年5月(咸丰三年四月)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部北伐。林、

  • 田银、苏伯起义

    东汉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人田银、苏伯领导当地农民举行起义。幽(治今北京西南)、冀(治今河北柏乡北)二州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曹操正用兵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