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道教

道教

产生于中国的宗教教派之一。渊源于古代巫术。以战国秦汉时的阴阳五行,神仙方术及谶纬之说为基础,杂揉某些道家神秘思想而成。基本教义是“道”,认为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崇拜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和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巴蜀民间倡导五斗米道,标志着道教开始形成。东汉末年,张角又创立太平道。太平道、五斗米道曾成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思想武器与组织手段。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亦曾利用五斗米道来组织群众。南北朝时,道教受统治者重视。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清整道教,引儒、佛学说入道,形成以礼拜修炼为主,服食闭练为辅的北天师道。南朝刘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又创为南天师道。隋唐时,道教空前兴盛。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亲定道先、儒次、佛后的顺序,奠定了唐代尊崇道教的基础。宋朝皇帝亦多崇奉道教,宋徽宗赵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仙术。金初刘德仁曾创立大道教(亦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又创立太一道。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喆创立全真道,其弟子丘处机受成吉思汗尊崇,全真道盛极一时。元朝以后,道教正式分成正一道、全真道两大教派、继续流传。清朝时,道教逐渐衰微。道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社会风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道士炼丹术所积累的资料,对古代的化学,医学、药物学、火药制造学等产生过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 政事堂

    (1)唐宋时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商议国事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为相,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 六镇起义

    北魏末年的一次人民起义。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拱卫首都, 防御柔然,在北境建置了许多军镇。其中的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抚冥(今内蒙古

  • 官制改革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时期为维持满洲贵族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1906年9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诏书,第二天就下令改革官制,企图假立宪之名,行中央集权之实。

  • 晋灭栾氏

    春秋时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栾氏在春秋初年即为晋国大族。春秋中期,在晋国各贵族的角逐中,栾书曾先后参与过倾覆赵氏、郤氏的斗争,又曾与中行氏一起执杀晋厉公。由于栾氏的专横,导致了晋国其它贵族

  • 贾鲁治河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贾鲁对黄河的治理。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历任监察御史、工部郎中、工部尚书、中书左丞等官。至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丈许,白茅堤、金堤相

  • 王恭、桓玄之乱

    东晋统治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安帝白痴,司马道子辅政,王国宝参掌朝政。国宝主张削弱地方军镇势力,引起王恭、殷仲堪等人不满。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

  • 潼关战役

    金蒙间一次重要战役。正大七年(公元1130年)十一月,蒙古军为从关中入河南, 曾进攻潼关(今陕西潼关东)不克,退兵。正大八年正月,蒙古军突破小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境),进入河南,攻占卢氏(今河南卢氏)、

  • 张格尔叛乱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大和卓木之孙张格尔,借新疆维族人民对清朝统治不满而发动的叛乱。张格尔从小在阿富汗受英国的培养,长期在边疆进行活动,多次被清军击败。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张格尔又窜入南疆, 八月,

  • 刘秀释奴令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为缓和社会矛盾,消除封建割据而颁布的释放奴婢的诏令。西汉末年,地主、商人、官僚竞相兼并土地,大批农民沦为奴婢,奴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将奴婢改为私属,但奴婢数量有增无已。在新莽

  • 滇粤陆路通商章程

    见“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