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史

书史

一卷。宋米芾撰。米芾生平详见《画史》。《书史》辑录前人书法真迹,皆以作者米氏之“平生目历”为据,始于西晋,迄于五代,凡此间书法名迹及印章跋尾,纸绢褙裱等,俱详记细载。辨叙其流传之渊源,考证其真伪,是后世研究古代书法名迹的重要参考资料。米芾书学羲之,颇负盛名,见多识广,尤擅鉴别。是书收录王羲之、王献之及陈僧智永帖甚多,辨别亦精细,如襄阳魏泰收虞世南书一条,考证为智永之真迹;而钟绍京书及欧阳询草书则往往被误题为智永书,作者亦予改评。其中对《黄素黄庭经》之流传渊源,广征博引,不厌其烦,令人信服,尤其是引用李白之《送贺监》诗,更添意趣。又如在尽叙王羲之“黄麻纸十余帖”之辞时,亦详细列举欧阳询“故事十余帖”、张颠“绢帖一卷七八张”,可谓同类并举,阐释疑问,足资后人收藏品鉴。中间所引诗文,远超于鉴赏翰墨之外,成为后世文学之依据。卷末附有品论私印一条,认为“画可摹,书可临而不可摹,惟印不可伪作,伪作必异”;继之历引当时“三省银印”、“御史台印”、“宣抚使印”之以篆为印的休咎遭遇,证明“人家私印,大主吉凶”,故可依印占卜官之休咎。据考我国古代尝有《相印法》等相印之说,依是书所言,米氏对此似深有见地,且对印之大小、印文之粗细与书画之间的密切关系亦颇有研究。《书史》识别精微,评论允当,是艺术史上一部颇具资料价值的书法评论著作。是书有《百川学海》本、《书学汇编》本、《书苑》本、《说郛》本、明翻宋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易学管见

    无卷数。明洪启初撰。启初字迩远,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兵部主事。该书用注疏本,大体采常见训诂以说义。但将《系辞》《说卦》各章都用首句标为章名,则非古式。《四库全书总目》据浙江吴玉

  • 周易去疑

    十一卷。明舒宏谔撰。宏谔字士一,安徽旌德人。老于授徒。故抄撮讲章,整理成书,以便用于授课。其举列有五,曰演脉、曰阐旨、曰互参、曰摹象、曰注字。初梓于池氏。后来版本毁于火,蒋时机又重新制作刊本,对体例加

  • 三朝野记

    七卷。清李逊之辑。李逊之,字肤公,江苏江阴人。明御史李应升之子,自称“江上遗民”,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三朝野记》述明泰昌、天启、崇祯三朝史实,起自万历泰昌太子时挺击、移宫、红丸三案,至崇祯十七年(16

  • 南轩易说

    五卷。张栻(1133-1180)撰。张栻,字敬夫,又字钦夫、乐斋,号南轩。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张浚之子,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累官吏部侍郎兼起居郎侍讲、古文殿修撰。

  • 仪礼私笺

    八卷。清郑珍(1806-1864)撰。珍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县(今贵州省遵义市)人。道光举人。曾任荔波县训导。同治二年(1863),大学士祁寯藻荐于朝,特旨以知县分发江苏补用,次年卒。治经学、小

  • 六书溯源

    十二卷。元杨桓撰。杨桓生平著述见《六书统》。此书专收《说文》所无之字或附见于重文之字,为之推原作篆。杨氏想以古文字材料驳正《说文》,但当时古文字材料甚少,不免自凭胸臆,妄生穿凿,多不足取。卷一为会意,

  • 说文古籀补

    十六卷。清吴大澂(1835-1902)撰。大澂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广东、湖南巡抚。甲午之战,督师山海关,兵败革职。家藏古器物甚多,精于

  • 东泷遗稿

    四卷。明彭教(1436-1480)撰。彭教,字敷五,号东泷,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讲。著有《东泷遗稿》。是稿凡四卷,其中诗文多为应酬之作。据集前李东

  • 幄机经

    见《握奇经》

  • 天方典礼择要解

    二十卷。清刘智(约1660-1730)撰。智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初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经书,后钻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专门研究伊斯兰教义。著作及翻译较多,流传的有《天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