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经文字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775)六月,张参奉诏校勘五经文字,书之于太学讲论堂东西厢墙壁上。其自序云:“以经典之文,六十余万,既字带或体,音非一读,学者传受,义有所存,离之若有失,合之则难并。”可见其目的在于解决传受经典的文字识读问题。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疑文或体,其校定方法是:以《说文》为依据,《说文》不备者,则求之于《字林》;如果古体难明,则定之以汉《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湮没者,则以《经典释文》参酌之。共收三千二百三十五字,依偏旁分为一百六十部。所收文字除见于《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以外,也兼收《论语》、《尔雅》中的字。每字加注反切与直音,其反切多与《字林》相合。是书问世,经书文字的楷书写法才有了规范,顾炎武《日知录》说:“张参《五经文字》,据《说文》、《字林》刊正谬失,甚有功于学者。”是书的缺点是分部随意割取偏旁,如“艹”部、“十”部之字,颇为凌乱。至于分部或以形旁或以声旁,则不必强求一律,因为它的分部是以正定楷体字形为目的的。张参书之于壁后,唐文宗太和间(827-835)改为木版,开成间(836-840)刻之于石,附于十二经之后,今在西安碑林。至北周雕印成书。清代刻本很多,以《后知不足斋丛本》最佳,据唐石本覆刻,字大清晰。《丛书集成初编》本即其影印本。

猜你喜欢

  • 三子定论

    五卷。清代王复礼撰。王复礼见《家礼辨定》条。此书编撰宗旨是维护王守仁学说,调停朱、陆二派之争。全书分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卷为《朱子晚年定论》,第二卷为《陆子定论》、第三卷为《王子定论》,第四卷摘录诸家

  • 佩芬阁梵余

    一卷。清查若筠(生卒年不详)撰。查若筠,字珮芬,号缑山谪客,浙江海宁人,刑部郎中查世倓之女,兵部员外秀水汪如兰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十三年(1833)刊本,书前有曹贞秀、顾蕙、其兄查元称、娣赵棻,

  • 一捧雪传奇

    二卷。清李玉(1591?-1671?)撰。李玉,字玄玉,别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因出身低微,颇受压抑,入清后更无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和研究。著有戏曲几十种,以《一

  • 翼乘

    ①十二卷。明崔儒秀修,史学迁纂。清胡献瑶增修,上官竑纂。胡献瑶字心荩,辽宁金县人。累官福建漳州知州。顺治九年(1652)来任翼城知县。上官竑字三立,号松石,邑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顺治初为中

  • 四书私谈

    一卷。清徐春撰。徐春字可楼,江西宜黄(今江西宜黄)人。是书首有黄本骥序及春自序。黄序称是书“虽未尽合圣意,而新颖之思,警快之论,有可悦者”。自序称“私谈者何?避讲学之名也。世之讲学者,类皆窃宋儒之唾余

  • 青楼宝鉴

    见《海上花列传》。

  • 史通会要

    三卷,明陆深撰。陆深(1477-1544年);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国子监祭酒、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六年(1537年),召为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 永宁州志

    清胡朝宾修,高首标纂。胡朝宾,河北钜鹿县人,出身贡士,顺治九年(1652)任永宁州知州。其志在明朝时毁于兵火,不可考究。胡朝宾掌永宁州时,举修志之事,叹旧志无存,虽搜罗散佚,仅得四十五篇。其在书前序中

  • 周礼三家佚注

    一卷。清孙诒让撰。此书辑录了贾逵、马融、干宝三家业已散佚的《周礼》注释。其体例是:依经文为次序,收录三家注,以“贾曰”、“马曰”、“干曰”为别。间或有按训,大多是作文字考订,而不讨论三家注的得失。所辑

  • 东夷考略

    三卷。茅瑞征撰。茅瑞征,字伯符,明代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知泗水县(今山东泗水县),调黄冈,擢兵部职方主事,升郎中,历福建参政,湖广右布政使,晋南京光禄寺卿,壮年即解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