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大要

仪礼大要

二卷。清任兆麟撰。生卒年不详。兆麟字文田,江苏震泽县(今江苏吴县)人。曾经为《夏小正》做过注,还著有《字林考逸补正》、《述记》和《竹居集》等。兆麟,少时学习举业,耻有司防检太苛,于是放弃举业,潜心实学。嘉庆丙辰(1796年)荐举孝廉方正,辞,年八十卒。《苏州府志》有其传记。此书的前面有序言说:“经礼三百,威仪三千,亦越成周而纪纲大备,郁郁乎文,夫子叹之。世所传《仪礼》十七篇,是其遗已。早黎韩氏苦其难读,尝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故其书不传,长夏多暇,辄述韩氏之意,纂成此书,目曰《大要》。学者欲考其细,本经可览。博格致之功,贵博而能约,即此书而得其制作之意。或经而等,或曲而杀。有油然不自己者,咎繇谟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治经者,尚知所本。”(本题乾隆四十五年夏五月既望,兆麟序)按:《苏州府志·艺文》载有任兆麟所撰《今古文尚书叙录》、《周易本义》等十数种(其中无是书)。盖亦绩学之士,兹为厘核。上卷自《士冠礼》至《大射仪》,下卷自《聘礼》至《有司彻》,篇目次第和原先的十七篇相同。此本往往有用黑笔加改之处。例如《士冠礼》一下年二十而冠,上加“童子任职居士位”七字,在五礼属嘉上加“士之子恒为士”六字。“奠挚于君”下原有“及”字,加“遂以挚见于”五字。(在原文乡大夫之上而去“及”字。按:经文正如所加改无“及”字。)《士相见礼》等篇书眉均有批字,也系录本经文。似乎为是书增补者,大概认为不应当删除,也有诂释者(如序则当物拣汤则当物楣之类)。只是此书对于经文删节过多,譬如《丧服·卜氏传》,自斩衰至缌麻三月仅有寥寥数条,原文存者还不到百分之十,这未免过于省略。又按:《仪礼》言士冠礼,郑注以为童子任职居士位,后人常有疑问,实际上春秋世族以童子而任士职的情况很多,如晋士燮之子士匄、栾书之子栾鍼、赵武、栾盈皆年少而为卿。宋华费遂之子华登,也年少而任职,象这种情况不可胜举。《仪礼》之士冠士昏多以此辈而言,后来的有疑者可能没有认真考察春秋时势,即如经文《乡饮酒礼》各篇,常有诸公文,这里指周伯单子等使诸侯者而言。是书专取简括,自更所不及,但墨笔所加设及批于书眉者,自然是阅者所加,这和原书无关。详细阐述的原因,是因为此书过于简略,因而为它增补诂释,其用意值得称颂。此书有乾隆刊本。

猜你喜欢

  • 泉刀汇纂

    清邱峻(详见《南湖记略稿》)撰。泉刀乃古代钱币之代称,因刀形币而得名。研究历代钱币之钱谱由南朝梁之顾烜首创,其后封演等人相继写有同类之书,但至清代多已散佚,仅存洪遵《钱谱》一书。该书考察钱币之形制,描

  • 海上花列传

    又名《青楼宝鉴》、《海上青楼奇缘》。清韩邦庆(1856-1894)撰。韩邦庆字子云,号太仙,别署大一山人,江苏松江(今上海松江)人。自幼随父亲居于北京,后南归应科举,中秀才后多次考举人不第,一度曾在河

  • 金匮要略

    三卷。东汉张机(详见《伤寒论》)撰。张机曾撰《伤寒杂病论》一书,晋人王叔和将其中论伤寒病部分摘出,重行编次,是为《伤寒论》,而原书中论杂病部分则一度散佚。北宋仁宗时,召儒者校正医书,王洙从馆阁蠹简中发

  • 大雅集

    八卷。元赖良编。赖良,湖北天台人,字善卿,生平仕履不详。是集皆录元末之诗,分古体四卷、近体四卷,有杨维桢、钱鼐、王逢诸序,不署年月。杨维桢称,书所采皆吴越人之隐而不传者,卷末赖良《自识》称:“选诗二千

  • 灌江备考

    一卷。清王廷珏撰。王廷珏,钱塘(今杭州)人。雍正间任成都水利事宜,博搜有关水利碑记之文,辑录十数余篇,而成是书,以备治水利者之参考,故曰灌江备考,又曰灌江定考。乾隆间刻印,共一卷。其谓天下之水发源于昆

  • 选诗定论

    十八卷。清吴湛撰。吴湛字伯其,号冉渠,河南睢阳(今商丘)人,生卒年不详。其书以《文选》所录诸诗歌,自汉高帝以下以时代编次,而荆轲《易水歌》十五字别为一卷。前列六朝选诗缘起一卷,皆杂引六经以释之,迂远鲜

  • 史折

    三卷,续一卷,清贺裳撰。贺裳字黄公,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人。康熙初年国子监诸生,有《红牙词》,措词极工。《史折》选取明人评史诸书,又有未当者,折衷其是,故名《史折》。所选书籍共十一本,有《史怀》、《

  • 仁峰文集

    二十四卷。《外集》一卷。明汪循(约1510前后在世)撰。汪循,字进之,休宁(今安徽休宁县)人,生卒年不详。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永嘉知县,官至顺天府通判。汪循有直声。正德初(1506),太监刘

  • 诸史提要

    十五卷。宋钱端礼编撰。端礼字处和,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少以恩荫入仕,官至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等,生平业绩详见《宋史·钱端礼传》。所撰《诸史提要》,乃采摘各史书之精华汇集而成,包括《史记》一卷、《

  • 诗集传

    ① 二十卷。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十九岁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熙宁三年(1070)致书王安石,激烈批评新法。后历任御史中丞,尚书侍郎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