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四十卷。李吉甫撰。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相,又是著名地理学家。世代官宦家庭,27岁为太常博士,“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德宗贞元八年(792)以后,久任外官,为明州长史和忠州、郴州、饶州刺史。自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宪宗元和二年(807),入为宰相。使藩镇属郡刺史得自为政,限制了藩镇与刺史间的勾结。又“易三十六镇”,改变藩镇世袭的故习。同年,上《元和国计簿》十卷。三年九月,出镇淮南,为使相,“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两《唐书·李吉甫传》)六年,再入为相,封赵国公。配合精减冗员,纂《百司举要》一卷以明诸职。其间,监修国史,缀录两汉、魏、晋及周、隋故事,记其成败得失,名为《六代略》三十卷。又有《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八年(813)二月,上《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其年十月,又请修天德军旧城以安军镇,使边军益壮,人心日安。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李吉甫以淮西为内地,不同于河北三镇,且四境无援,宜因时削平之,始为经度淮西之谋。不期暴病而卒,未竟此功。李吉甫出将入相,主要精力始终放在削藩镇、筹边防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都与“建州域,物土疆”直接相关,“事关兴替,理切安危”。以先前的地理书,大多“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尤其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为此,强调:“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元和郡县图志序》)这既是中唐以下“经世”思想的反映,也显示出这部地理总志的独特风格。所谓“元和”,是指成书于宪宗元和年间,而非记述“元和”时的疆域。李吉甫序称“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图、志合一,是其重要特点。其图北宋时亡佚,宋代以后又佚其目录,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今存共三十四卷。该书仍以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大簿区划为纲,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分十道:关内道四卷、河南道七卷、河东道四卷、河北道四卷缺一卷、山南道四卷缺二卷、淮南道一卷缺、江南道六卷、剑南道三卷、岭南道五卷缺二卷、陇古道二卷。当时,黄河南北五十余州为藩镇割据,川西沦于吐蕃,李吉甫仍因十道划分,旨在恢复旧土,使之循名核实,用意深刻。同时,其书又正视现实,“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十道的排列,贞观十三年大簿以陇右道居六,此书却移至最后,以示其沦丧。书中记述重点为“四十七镇”,表明其所瞩目者是“强侯傲而未肃”。十道区划与藩镇割据不相一致时,该书承认既成事实,又刻意于其间的“攻守利害”。申、光二州,本隶淮南道。蔡州,本隶河南道。自李希烈至吴元济据淮西以来,申、光二州皆为蔡州节度使的支郡,故书中即以申、光二州归入河南道。原属淮南道的濠、泗二州归于徐州,李吉甫从“攻守利害”考虑,认为十分不妥,因立专篇记徐泗节度使,强调其“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同时,又指出濠州为淮南之险,贞元元年越淮割地隶属徐州,朝廷几失淮南之地,就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致也。”(卷九《濠州》)《元和郡县图志》在十道区划之下,分府或州、县,分别叙述,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府、州沿革。该书以唐代为主,兼及历代变迁,不同于《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只记沿革,不记当时。记述当时,凡其地军事意义显著,则大书特书。其二,府、州户数、乡数。户口之丰耗,虽为历代所重视,但各地理书都是一朝只记一次统计数。唐代户口统计,至少进行过三次,该书记录了前后两次的统计,即“开元盛世”的户口和“元和中兴”时户口。两相对照,可见“安史之乱”前后黄河流域残破的实际以及其间盛衰的转变。其三,府、州境界及四至、八到。“八到”是该书首创,先记至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里数,再记到邻近各州的里数,道里颇为清楚、明细。沿途地理形势,另有记述。此中,兼有某些域外的交通道路。其四,物产、贡赋。此前一些地理书也记物产,但记贡赋则是该书新立项目,扩大了记物产的范围。所记贡赋,主要是玄宗开元年间的旧规。其记物产、贡赋,多着眼于军需和财政收入两项。其五,府、州属县的沿革、山川、名胜。其中,以记农田水利和水利交通为多,并十分注意山川形势的军事意义。该书征引前人著述上百种,其中地理书约占一半,现今大都亡佚,四库馆臣称“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开启了北宋诸多地理总志之先。该书最初的刻本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用程大昌的抄本刊刻的,但该刻本早已不传。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聚珍版,是经四库馆臣校勘考订后刊排的。嘉庆元年(1796),孙星衍又刊行有“岱南阁丛书”本。光绪十三年(1887),王灏编辑《畿辅丛书》,又据孙星衍本翻刻,依武英殿本补其缺漏。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初刊本祖本是清代抄本,刊刻时经过校勘,又吸收了武英殿刊本所长,1983年,中华书局据以校点出版,并参校了北京图书馆特藏善本等四种,又附以缪荃孙所辑《阙卷逸文》三卷。

猜你喜欢

  • 周易述传

    ①清丁裕彦所著易学著作。十卷。丁裕彦,字毓清,山东潍扬县人。此书从经文本义出发解释经文,认为伏羲之卦即是经,故把它列在经文之前,并用孔子之言解释文王彖辞、周公爻辞。同时参同周易朱注,凡是经传辞后所列音

  • 东洲初稿

    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

  • 羽王先生集略

    不分卷。明张鸣凤撰。张鸣凤字,羽王,广西临佳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为官数谪,后为王府官。著有《桂故》等多种。此集为僧超拨所刻。超拨即鸣凤之孙。自称家遗镌集七种,值兵火幸存。因从

  • 国榷

    一百卷。明末谈迁(1594-1657)撰。迁原名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人。明诸生,终身未仕。史学家,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及诸子历代掌故,立

  • 净土圣贤录

    九卷。清代居士、学者彭际清,一名彭绍升撰。彭际清生平事迹详见《居士传》辞条。际清乃是“素服儒风,兼修净行”的学者。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以前,他的侄儿希涑初发愿成际清想编成有关吴修持净土者事迹一

  • 古音合

    二卷。清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字羹堂,一字赞庵,又字鹤州,号雨村,又号墨庄、醒园,晚年号山蠢翁。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历官广东学政等,得罪权臣和坤,充军伊犁,后以母老释归。善诗文,

  • 大易择言

    三十六卷。清程廷祚撰。程廷祚(1691-1767),江苏上元(今江宁)人,初名默,字启生,一字绵庄,号青溪。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塨南游金陵,程氏从其问学。于是力屏异说而以颜、李之学为主。乾隆六年

  • 五经集说

    六卷。清末张卫邦辑。卫邦字佛颠,湖南益阳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布衣。此书卷首有王德基撰墓志铭。全书言《周易》二卷,《尚书》《诗经》《春秋》《礼记》各一卷。《周易》之上卷,全录《日知录》说;下卷,全录

  • 黑龙江志稿

    六十二卷,首一卷,附大事记四卷。清万福麟修,张伯英等纂。盛京、吉林,于乾隆、道光两朝,先后修志,唯独黑龙江数百年来无通志书。光绪年间,北京会典馆驰檄各省督修舆图,黑龙江总纂为武进屠寄,后因俄国军队侵入

  • 云翁自订年谱

    一卷。清王楚堂(1770-1839)自编。楚堂字授方,号云榭,晚年自号云翁,浙江仁和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甘肃罗平知县,宁夏同知,福州、邵武、泉州知府,云南布政使,大理寺卿,仓均侍郎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