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吕氏家塾读诗记

吕氏家塾读诗记

三十二卷。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晚年在金华城中建丽泽书院,为讲学与会友之所。吕祖谦学问渊博,著作宏富,著述除《吕氏家塾读诗记》外,有《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春秋左氏传说》、《大事记》、《文海》、《古周易》、《历代制度详说》。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还与朱熹共辑《近思录》等。在哲学上,他继承北宋张载、程颢、程颐的学说,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创金华学派,开浙东学派之先声。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均田恤劳,发展生产,宽厚民力,恢复国土,具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在历史研究方面,主张发扬“中原文献”之学,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东莱左氏博议》中,收录他论《左传》的文章八十多篇,深入浅出,论辨有力。陆游在给曾逢信中加以赞扬。《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人研究《诗经》的重要著作,其体例基本上仿效《毛诗正义》,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分章讲释之前的纲领部分,选择前人有关诗乐关系、诗六义、音韵、训诂,传授等问题的论述,以便让读者对《诗经》的诗学有个基本了解。正文之前先解题旨,每章之后训释词义,名物及章意。注音夹于诗中。该书与严粲《诗缉》齐名,同为南宋尊序派的代表作,特点是论及有关问题,总是排列《诗序》、《毛传》、《郑笺》、《孔疏》以及欧阳修、朱熹等人的论述以申己见,若有所感,则用“东莱曰”的形式提出,全书博采众说,征引繁富,折衷合一,融会贯通,为南宋时代汉代《诗经》学的普及本,陈振孙评其书为:“其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诗学之评正,未有逾此书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说出了该书的最大特色。该书保存了现已失传的许多遗说,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王安石《诗经新义》一书已佚,邱汉生正是从《吕氏家塾读诗记》中辑出佚文四百九十多条,与其他材料一起而成《诗义钩沈》一书。此外,在阐释诗义和章意方面也有许多可取之处。《邶风·击鼓》的第二章的章意,《郑笺》认为是“从军战士与其战友相约之词”,而《吕氏家塾读诗记》则认为是从军战士临行之时与其妻子诀别之词,更符合于诗的实际,从而改正了《郑笺》之误,并为当代的学者所接受。吕氏在训释中还注重借助历史和典章制度说诗,如《小雅·出车》的第二章写王师即将出征时有“忧心悄悄”的描写,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指出:“古者出师,以衷礼处之,命下之日,士皆涕泣。”经吕氏这样注释,读者就容易理解。该书的最大缺点是时在南宋仍恪守汉代《诗经》学的说诗体系,以美刺言诗,以圣人言诗,从而多歪曲诗旨,诗中多次引用朱熹早期尊序说,连他本人在为《吕氏家塾读诗记》作序时也表示不满。在名物训诂方面也多存在穿凿附会之处。版本有《四部备要》本、《墨海金壶》本、清嘉庆听彝堂刊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金华丛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元朝野诗集

    无卷数。一名《元风雅》。不著编辑者姓名。所录大抵仁宗以后、顺帝以前之诗。首贯酸斋,末熊涧谷。不分年代,亦无体例,次序颇为杂乱。元时另有傅习孙存吾所辑《元风雅》,较此书完备,且有条理。此书残阙舛误,几不

  • 赵仲穆遗稿

    一卷。元赵雍(1289-?)撰。赵雍,字仲穆。赵孟頫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累官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此集诗十七首,词十七首。卷末题延祐元年(1314)春正月寄呈德琏姊丈。后有文徵明跋,称此

  • 郋园小学四种

    二十二卷。叶德辉(1864-1927)撰,叶德辉字焕彬,亦称奂彬,又字奂份,号直山,又号渲水,别号郋园。湖南湘潭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吏部主事。次年返乡里,从事著述,广罗群籍,于目录校勘

  • 相山集

    三十卷。宋王之道(1093-1169)撰。王之道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庐州濡须(今安徽合肥)人。宣和六年(1124)与兄王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调历阳丞,绍兴初,通判滁州,因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

  • 卦爻遗稿演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小引,乃是其子所作。说其父对《易》多有论说,没有完书,其子才类次成编,而间附己说于后。其自称叫“觐”的,就是其子之名,而姓则不可考。书中每一卦为一篇,在每爻下都列中正应三义,而

  • 屈骚指掌

    四卷。清胡文英(生卒年不详)撰。胡文英,字质余,号绳崖,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贡生,官直隶高阳县知县。有《吴下方言考》,所著《屈骚指掌》为胡氏多年研究屈赋的专著。卷首有:王鸣盛

  • 古志石华

    三十卷。清黄本骥撰。黄本骥,详见《金石萃编补目》条。专门著书录墓志碑全文的,黄本骥是第一人。赵明诚《金石录》收墓志一百七十八篇,均不录碑文。黄氏有鉴于此,因而备录碑文,认为沧桑虽变,而陈人事迹犹能以文

  • 天问阁集

    三卷。明李长祥(1612-1679)撰。长祥,字子发,号研斋,晚号石井道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人。崇祯年间进士,福王时授御史,著有《杜诗新编》、《天问阁集》等。该书主要内容是旧闻轶事,多为疏证史案。

  • 四鉴录

    十六卷,清尹会一撰。尹会一字元孚,号健余,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人。雍正年间进士。曾任襄阳府知府之职,有惠政;官至吏部侍郎,为学务在力行,于古今人学术纯驳,审择之而未尝攻斥。著有《君鉴》、《臣鉴》、《

  • 说文琐言

    一卷。清虞景璜(生卒年不详)撰。景璜字澹初,浙江镇海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著有《三古异同录》、《传经兴废考》、《石经兴废考》、《古文通论》等。是编系虞氏读《说文》的札记,有指其疏漏的,有辨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