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

十七卷。唐李鼎祚(生卒年不详)撰。李鼎祚,资州盘石(今四川资中西北)人。据刘毓崧《通义堂集》卷一引李氏《周易集解》跋云:“明皇幸蜀,鼎祚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肃宗乾元元年,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是时仍官左拾遗。尝充内供奉,曾辑梁元帝及陈乐产、唐吕才之书,以推演六壬五行,成《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又名《连珠集》,上之于朝,其事亦在乾元间。代宗登极后,献《周易集解》,其时为秘书省著作郎,仕至殿中侍御史。”《周易集解》,《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十七卷,题为《集注周易》。《中兴书目》、《通考》、李鼎祚《自序》皆称十卷。盖《周易集解》本为十卷,附王弼《周易略例》一卷,别有《索引》六卷,合为十七卷。故称十卷、十七卷皆不为无据。李鼎祚《自序》中说:“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是知此书汇集汉《易》象数派各家注释,贬抑王注孔疏之义理派《易》说。该书所引述的有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优曼容、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三十五家的观点,其中多数为象数派《易》说。自王弼《周易注》大行,汉《易》象数派著作渐次失传,“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书犹见其一二。”(《经义考》卷十四引陈振孙)其价值主要在保存了汉《易》资料,而不在于学术思想。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朱睦序刊本,有周孝垓刊本,读画斋本,孙星衍巾箱本,《津逮秘书》、《学津讨源丛书》、《秘册汇函》、《雅雨堂丛书》均收录。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

猜你喜欢

  • 易经卦变解

    一卷。清吴脉鬯撰。吴氏曾撰《易象图说》六卷,末卷有八卦纳甲占例。据其六世孙吴菼所作序言,此书于顺治十六年(1659)刻板。而卦变解八宫说则藏稿于家,因惧其不得流传,吴菼将其付梓以求广为传播,但此书未见

  • 陈张本末略

    一卷。附《方国珍本末略》一卷。明吴国伦撰。吴国伦(1524-1593),字明卿,号川楼,明代湖广兴国(今湖北阳新)人,南岳山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擢兵科给事中,忤严嵩,谪南康(今江西赣州市

  • 三礼仪

    三卷。附《改葬仪》一卷。朝鲜朴世采撰。朴世采字和叔,号南溪,一号玄石,生卒年未详。朴世采是朝鲜近代著名学者,一代儒宗,著有《范学全编》六卷及此书。冠、婚、丧、祭四礼为世俗日用之礼,宋后学者解释四礼都根

  • 郧县志略

    不分卷,清侯世忠纂修。侯世忠,山西夏县人,举人,官郧县知县。郧县,旧志今无可考。康熙初,县令张杞檄征县志,仅得钞本,乃取康熙八年(1669)仇昌祚新编府志类编,增补附入,至二十二年(1683)侯世忠续

  • 扪虱新话

    十五卷。北宋末南宋初陈善(生卒年不详)撰。陈善字敬甫,又字子兼,号秋塘,福州(今福建福州)罗源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卷首门人陈益序称,陈益自入乡校即闻先生大名,后从其游,成为弟子,知道陈善著有《窗间纪闻

  • 西征集

    无卷数 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著有《见素文集》。林俊曾巡抚湖广,后改四川,平定蓝、鄢之乱。是集即俊平乱时

  • 刘文恪公诗集

    四卷。清刘权之(1739-1818)撰。刘权之字德舆,号云房。湖南长沙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嘉庆初任左都御史,上书反对地方官借采买仓谷,贪污自肥。嘉庆七年(1802)以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

  • 大清一统志

    有清一代。三次纂修。始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年三月,清圣祖鉴于平定三藩叛乱和收复台湾以后,中国逐渐出现了一个统一、安定和繁荣的社会局面,于是下令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以大学士勒德洪、明珠及徐

  • 江浦埤乘

    四十卷,首一卷。清侯宗海、夏锡宝纂。侯、夏二氏均籍浦邑。此编乃私家著录。先是宗海纂有《江浦备徵录》、锡宝纂有《浦纂》,修于光绪十三年(1887),后二书合成为《江浦埤乘》,于十七年(1891)刊行。江

  • 汾阳曹氏志传合刻

    一卷。清曹锡龄(1741-1820)辑。锡龄字定轩,山西汾阳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官至御史。著有《周易集粹》、《翠微山房诗文集》。此书辑录其祖曹英墓碣墓表、其父曹学闵墓志铭、神道碑、传、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