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写卷子本说文解字残卷

唐写卷子本说文解字残卷

此残卷有九十四行,每行两篆。每篆分为三栏:上栏篆文,中栏音切,下栏说解。皆为木部,“祖”字起,“楬”字止,共一百八十八字。然首行两篆仅存“木”旁,十五行上下两篆全损,九十二、九十四两行古文“柙”字和篆文“”字并损,故尚存正篆及重文一百八十二字。原为独山莫友之所藏,继归浭阳端方。末有宋米友仁、元俞松、清曾国藩、吴云、翁同和、杨守敬、沈曾桐、陈宝琛题记。此本就是据原本影印的。莫氏据“栝”字缺笔避德宗嫌名,“”的声旁“恒”字缺笔避穆宗讳,断定此写本为中唐人所书。刘毓崧据《开成石经》祧庙讳皆不缺笔之例,以此本书“旦”为“旦”,于睿宗讳仍缺,定在睿宗祧于宪宗祔庙之前,则当为唐元和十五年(820)以前的写本。此写本的篆文次第、音切与说解,与二徐本不同处极多,为许书的考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续修四库提要》云:“独‘樴’篆偏旁之‘戠’从‘’不从‘音’,为许书未经误写的原篆,幸赖有此本之仅存,于两千年来,‘戠’字所阙之音义,所误之篆体,悉可据以补正。按‘戠’甲文作,从弋从▽。弋象斜斫之形,于义为橛。▽即古帝字初文。乃从弋帝声之字,为古标識之識字。又作,即啻字,又变帝声而为啻声。金文作,其即演变之体。自小篆变弋为戈,各本误为音,‘戠’字的音义遂晦。……今此本‘’旁‘戠’篆之从,其体即金文作之演变,其字即古文‘識’字之异体,其递嬗之迹,正历历可寻。”(冯汝玠)此原件现藏于日本大阪杏雨书屋。清同治二年莫友芝覆刻传世,并加笺识按语,题名《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

猜你喜欢

  • 满苏经书成语

    四类。清明铎(生卒年不详)撰。明铎字振文。锒黄旗人。姓董佳氏。清初有名哲苏肯华连者,居董佳城地方。因以地名为氏。明铎为其第四世孙。任笔帖式,通国书翻译。撰有《音汉清文鉴》,书取《御制清文鉴》满洲语,译

  • 议古根源

    宋刘益(生卒年不可考)撰。《续资治通鉴》载:“(天禧)三年……三月……周怀政………俄于终南山修道观与殿直刘益辈造符命,托神言国家休咎或臧否大臣。”知刘益生活在北宋真宗(998-1023)年间,定州(今

  • 黔南会灯录

    八卷,附补续。清代如纯(生卒年不详)撰,成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黔南会灯录》一书,为灯录体中属于局部地方的灯录。此灯录仍从灯录旧例,只收上堂小参示众机缘拈颂法语等类,不载杂著空名。惟贵州之地

  • 平山文集

    八卷,《诗集》八卷。明何涛(约1540年前后在世)撰。何涛,字仲平,江西广昌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年(1525)举人。授安庆府推官,不久即弃去。著有《平山文集》。是集凡八卷。诗集亦八卷。何涛为人耿介,

  • 天咫偶闻

    十卷。清震钧撰。震钧(?-1920),字在廷,姓瓜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扬州知府英杰之子,光绪八年(1882)科副榜,从工部笔贴式署甘泉县知县。民国改名易姓为唐元素。束发着道士装,徜徉沪上,人称涉江先

  • 读小戴日记

    不分卷。清于鬯(1852-1909)撰。于鬯,字醴尊,号香草,南汇(今上海市)人,幼慧颖勤勉,长博学多才,生平致力于经学研究。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授直隶州州判,以母高龄,绝意仕进,后荐经济特科

  • 忆江南馆词

    一卷。清陈澧(1810-1882)撰。陈澧字兰甫,广东番禺人。年十七为县学生员,年十八由翁心存送入广州粤秀书院学习。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其后数应礼部试皆不中,以大挑二等选授广东河源县训导,任职

  • 绿萝山房文集

    二十四卷。《诗集》三十三卷。清胡浚(约1735前后在世)撰。胡浚,字希张,号竹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知洧川县,以事落职。著有《绿萝山房

  • 大拙堂集

    九卷。明杨载鸣(约1551前后在世)撰。杨载鸣,字虚卿,江西泰和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通政使。著有《大拙学集》。是集凡九卷。前六卷为杂文,次二卷为诗,末卷则为杂著。杨载鸣为明

  • 中庸阐要

    一卷。清张恩霨(详见《论语论略》)撰。首有自序二首。是书与其所著《大学阐要》相表里,以为孔子著《孝经》一书,子思传衍家学,鬼神章以前,为尽人之学。诚明章以后,为合天之学。其中大孝数章,看似绝不相类,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