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学易举隅

学易举隅

① 三卷。元鲍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今浙江桐乡)人。至元元年(1335)进士,荐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勋贤录》说鲍恂在明洪武初曾应召至京师,被授文华殿大学士,辅导东宫太子。但据《明史·吴伯宗传》,则恂以老疾固辞,实未仕明。曾受《易》于吴澄。该书略举读《易》之法,分析门目,指陈纲要,大抵皆约举旧文。卷首有宁王权《序》,题曰“旃蒙单阏”,大概是宣德十年(1435)。《序》称“程藩伯昌重加订正”,又说“藩生于至元十七年丁酉”,但后至元没有十七年,只有顺帝至正十七年岁在丁酉,所以“至元”当为“至正”之误。因可推知该书的刊行可能在鲍恂死后。该书本名《学易举隅》,宁王权为之刊板,才改名《大易钩玄》。但朱彝尊《经义考》记载该书仍作《举隅》,且其所言仅只粗陈崖略,不足当“钩玄”之名,题为“举隅”,反倒符合实际,因此《四库总目》据浙江吴玉墀家藏本存目时仍依鲍恂原题。② 六卷。明戴廷槐撰。廷槐为福建长泰人,隆庆中(1567-1572)贡生。他认为《易》学自商瞿而后遂晦,汉魏隋唐诸儒可谓不知《易》,直到宋代三子,《易》道才得以大明。持论颇为偏激,事实上其书中也有因袭宋前诸儒成说的。《四库总目》据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著录存目。《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云:“《学易举隅》六卷,刊本。右明贡生长泰戴廷槐撰。一卷解天地之《易》,二、三卷解宓牺之《易》,四卷解文王之《易》,五卷解周公之《易》,六卷解孔子之《易》,各附以图。”

猜你喜欢

  • 净名玄论

    八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净名玄论》一书,亦有称《维摩略疏》或《校维摩义疏》。作于隋炀帝为晋王时,居慧日道场时所作。其初三卷释名题,中三卷释宗旨,最后二卷释会处。在释名

  • 温州古砖石记

    一卷。清孙诒让撰。孙诒让,详见《契文举例》条。书中辑录温州自西晋以来的古砖100余种,上起晋太康二年(281)陈卓人砖,下至陈天嘉二年(561)残砖。唯晋以后物,取足纪年月、姓名,他无记述。然其字画奇

  • 苏诗摘律

    六卷。旧本题刘宏集注。刘宏生卒年、事迹均不可考,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据书中所题,刘宏曾任长垣县知县。本书共六卷。集中之诗,皆为摘自苏轼集中之七言律诗,刘宏自注亦附诗下。因其才学有限,故所注潦草荒

  • 祝尚丘切韵

    一卷。唐祝尚丘撰,清顾震福辑。祝韵新旧《唐志》均未著录,《广韵》卷首附列增字诸家姓名中有“祝尚丘增加字”字样。《日本现在书目》著录祝尚丘《切韵》五卷。夏英公《古文四声韵》有所征引;《倭名类聚钞》征引二

  • 易经存疑

    十二卷。明林希元(生卒年不详)撰。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同安(今福建同安)人,官至两京大理寺丞,立朝有风节。是书解经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兼引蔡清之《周易蒙引》,微有异同。其言存疑者,洪朝选序谓其“存

  • 梅国集

    四十一卷。明刘节(约1520前后在世)撰。刘节,字介夫,号梅国,大庾(今江西大余县)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任浙江布政使,颇有治声。累官至刑部侍郎。著有《梅国集》、《广文选》、《

  • 扬州丛刻

    二十四种,四十六卷。民国陈恒和编。陈恒和,生平事迹不详。丛书收辑扬州先贤所著有关扬州掌故的著作二十四种,所收如清李斗《扬州名胜录》四卷、清焦循《邗记》六卷、明王秀楚《扬州十日记》一卷等均为习见之书,且

  • 卫辉府志

    五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德昌修,徐郎斋纂。德昌,满洲正白旗人,由内阁中书乾隆四十八年(1783)来任知府。徐郎斋,举人,其余情况不详。《卫辉府志》自从康熙三十四年续修后,百余年未续修。疆域扩大,统

  • 郁郁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并州近日风尘恶,怅望乡书早晚回。

  • 春秋传注

    ① 四卷。清李塨(详见《周易传注》)撰。该书成于雍正四年(1726)。自序说,后儒治《春秋》学,拘泥于褒贬之说,对日月名氏人师等分例树标,往往与经义不合。事实上,孔子作《春秋》,观其事则成败治乱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