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卷。清陆奎勋(1663-1738)撰。陆奎勋,字聚侯,号星坡,又号陆堂,浙江平湖(今浙江省平湖市)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陆奎勋曾主持广西秀峰书院,其学规仿朱熹白鹿洞遗意,成就甚众。是集
七卷。此书不著编者姓名,为旧钞本辑佚书。旧题为《庄进士所集书七种》,故有人认为它是庄存与所作。汉何休好《公羊》之学、著《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公羊墨守》,郑玄分别予以辨驳,因而作《针箴膏肓》、《
八卷。明陈琛(1477-1545)撰。琛字思献,号紫峰,福建晋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后辞官归乡终养。嘉靖中起授贵州提学佥事,不赴;再起江西提学佥事,也没有去上任。事迹附
①十卷。明朱麟修,黄绍文续纂。朱麟,字芝山,江西庐陵人,嘉靖十五年(1536)来任广德州知州。先是嘉靖五年(1526),安成邹守益来守广德,尝有志于州志之纂修,稽群籍,访故老,辑录成图、表、志、传四门
一卷。王舟瑶(详见《经学讲义》)撰。此书又题“经学讲义第二编”,盖相对初编而言。全书分篇论说,分为通变、自强、合群、天人、进化、新民、古今、道德、明伦、嫁娶、学校、教育、原儒、礼乐、大同、君民、集议、
一卷。清田兆林编撰。兆林,清末浙江山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该书纪其父田祚生平。田祚字元持,号寿荪,道光举人,官至江苏镇江府知府。现存光绪年刊本。
十卷。明陈炜(1430-1484)撰。陈炜,字文曜,号耻庵,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成化初选监察御史。历江西按察史、右布政使,转浙江左布政使,未任卒。炜在官多平反疑狱,为民
十二卷。清连斗山撰。斗山字叔度,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人。是书第一卷为总目凡例,其中录圣制日知荟说十则,钦定周官总辨八条;第二、三卷为《天官冢宰》上、下;第四、五卷为《地官司徒》上、下;第六、七卷为《
十二卷。元杨桓撰。杨桓生平著述见《六书统》。此书专收《说文》所无之字或附见于重文之字,为之推原作篆。杨氏想以古文字材料驳正《说文》,但当时古文字材料甚少,不免自凭胸臆,妄生穿凿,多不足取。卷一为会意,
二十四卷。清董天工撰。董天工,字典斋,福建崇安人。武夷山在崇安县南。道书以其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相传古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名。武夷山旧有志,董氏以为不足。其取衷稚生、徐德望、王适庵、王草堂四人所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