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

一千卷。宋李昉(925-996)、扈蒙、徐铉、宋白等编。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历仕后汉、后周两朝。入宋,累官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上三书与《册府元龟》合称宋代“四大类书”,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颇有贡献。此书系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之后又命苏易简、王祐等参修,至雍熙四年(987)书成。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周必大《平园集》有此书跋,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今闽、蜀已刊。惟《文苑英华》士大夫间绝无而仅有。盖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间存一二,是时印本绝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他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诸名士文籍,世尤罕见。故修书官于柳宗元、白居易、权得舆、李商隐、顾云、罗隐或全卷收入。当真宗时,姚铉铨择十一,号《唐文粹》。由简故精,所以盛行。清时唐文摹印漫多,不假英华而传,其不行于世则宜。盖六朝及唐代文集,南宋初存者尚多,故周必大之言如是。迄清四五百年,唐代诗集,已渐减于旧。文集则《宋志》所著录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隐《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至清所存,乃全自此书录出。又如《张说集》,虽有传本,而以此书所载互校,尚遗漏杂文六十一篇。则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与南宋之初,其事迥异。书在当时,已多讹脱。故方崧卿作《韩集举正》,朱子作《韩文考异》,均无一字之引证。彭叔夏尝作《辨证》十卷,以纠其舛漏重复。然如刘孝威《绍古词》,一收于二百三卷,一收于二百五卷,而字句大同小异者,彭叔夏尚未及尽究。此本为明万历所刊,校正颇详,在活字版《太平御览》之上。而卷帙浩繁,仍多疏漏。故参核诸书,各为厘正。其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仍其旧。本书保存了大量诗文,为以后《古诗纪》、《全唐诗》、《全唐文》等重要总集所取材。有明万历刻本。南宋彭叔夏考订书中的舛误重复,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广东翻刻《武英殿聚珍版书》本,附清劳格所撰《辨证拾遗》。1966年,中华书局刊用商务影缩旧版,附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作者姓名索引》。

猜你喜欢

  • 忠传

    四卷。明人作,作者不详。载于《永乐大典》中,题名《国朝忠传》。所录多为明以前人事迹。各绘图系说,语言通俗,似演义之类。有《涵芬楼秘笈》(第一集)本。

  • 戒庵诗存

    一卷。清邵远平(约公元1676年前后在世)撰。邵远平,初名吴远,字戒三,一作字吕璜,号戒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三年(公元1664)进士,官光禄寺少卿,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由佟

  • 林氏五种

    五卷。民国林金相撰。林金相字品三,分宜(今属江西省)人。治程朱之学,兼修佛道之旨。五种为《察迩言录》一卷、《五五语》一卷、《读书录》一卷、《拟言一卷》、《圭窗集》一卷。大多为针砭时事、反己修身等杂感类

  • 通鉴评语

    五卷,清申涵煜撰。申涵煜,字观仲,永年(今河北省永年县)人,康熙时举人,工诗善书,能画兰竹、有《敏庵·江杭诸集》。《通鉴评语》一书简明易通,大致平心论事,无过激失当之谈。对君臣关系,用人政策等都有详明

  • 山会先贤录

    一卷。清宗稷辰(1792-1867)辑。稷辰字迪甫,浙江会稽(今绍兴)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内阁中书,累迁至山东运河道,年三十以疾告归。著有《躬耻斋文钞》、《躬耻斋诗钞》、《四书体味》等并传

  • 翏翏集

    四十卷。明俞安期(1550-?)撰。俞安期,初名策,字公临,更名后,改字羡长。江苏吴江人。卒年不详。著有《唐类函》等多种。是集凡四十卷。为骚一卷,赋一卷,诗三十七卷,杂文一卷。安期之名本由依附七子而成

  • 铁龛诗草初集

    一卷。《二集》一卷。清王永江(生卒年不详)撰。王永江字岷源,奉天金州(今属辽宁)人。诸生,官至奉天省长。是书大都感时愤世,托物见志之作,各体皆备,而五古尤胜。初集中《杂诗》七首,《咏怀》二十一首,七言

  • 古夫于亭杂录

    六卷。清王士祯(详见《古欢录》)撰。此篇乃士祯解官刑部尚书归乡撰成《香祖笔记》后,又博采所见所闻,撰著而成。因其所居鱼子山有古夫于亭,所撰无固定体例,不分顺序层次,属杂录之类,故命名《古夫于亭杂录》。

  • 字韵合璧

    二十卷。不著撰人名氏,只题“明鄱东朱孔阳订正刊行”。篇中分上下两栏:上栏辨音韵,下栏列偏旁。其中谬误百出,不可枚举。分韵则从《洪武》并合之本,分部则乱许慎《说文》之例,没有什么价值。《四库提要》据内府

  • 元图大衍

    一卷。明马一龙撰,马一龙其事见于《明史·李枟传》,唯不载著有此书。此书首言太极为元气未破之象,有名而无状。谓元气之胞可以象之,若气球,剖混沦之象,阳动而伸为奇,阴静而虚为偶,夫两象天地也。所言乃太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