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书

新书

见《心书》。

见《陆子》。

十卷。汉贾谊(200-168)撰。贾谊别号长沙,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早年受学于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和荀况学生张苍。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二十二岁文帝召为博士,任太中大夫。竭力主张改革政治,并草拟了一套改革的方案,遭权贵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少傅。渡湘水时,曾怀愤写一篇《吊屈原赋》。不满三十三岁,忧郁而死。贾谊思想虽属儒家,却又继承老子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对“道”多所阐发:“道者无形,和平而神”,“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应变无极”。把“道”具体运用于治国。贾谊否认人格神和造物主,承认万物由天地、阴阳二气自然产生,周流不息,变化无穷。他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具体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提出慈与嚚、孝与孽、忠与背、惠与困、悌与敖、恭与媟、敬与慢、贞与伪等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品质,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调改革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新书》,诸史志皆有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题为“《贾子》十卷,《录》一卷”。《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题为“《贾子新书》十卷。”《崇文总目》著录“《贾子》十九卷,汉贾谊撰。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从上述著录中可见,《新书》在流传过程中不仪书名不同,卷数亦不一。《新书》的主要内容集中的反映了贾谊的政治和经济思想,总结了前代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力主统一,反对分裂。他要汉武帝采取一切措施来“定经制”,并建议抵抗匈奴入侵。《新书》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充沛,成为本书的特色。由于《新书》的书名和篇卷多寡不同,而引起了对其真伪的争论。最早提出系伪书的是宋陈振孙。另一种意见是以《四库提要》编者为代表,认为《新书》有真有伪。第三种意见,认为现存的《新书》是贾谊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一,《崇文总目》所著录的汉《贾谊》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这七十二篇在汉时不都是《新书》,还有其他内容,因此而称《贾谊》不称《新书》。《新书》之名出于《唐书·艺文志》为十卷,即今本《新书》。但这本子在陈振孙见到时尚有“末为《吊湘赋》,而今本只剩五十六篇,《问孝》只有存目,可见佚之《吊湘赋》当是上下,即全书为五十八篇,完全符合历史上著录;二,《汉书》谊本传《赞》称:“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者著于《传》。”应邵《汉书注》亦在《过秦论》下注称,“贾谊书第一篇名也”。《赞》称之“三表互(五)饵以系单于”,颜师古注所引贾谊书,此语在《匈奴》篇中,为三表设五饵以此系单于。”《文帝本纪注》引贾谊书“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在今本的《审微》篇中:“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问其名”,可断唐以前即有今本之流传,系贾谊的原著。三,《四库提要》所提到的“决无摘录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决无连缀十数篇合为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的说法是靠不住的,陆贾上疏皆分篇有名,何以独贾谊上疏不能立篇章呢?至于其中有的篇中提到有贾君,自称君也不是历史无有过的。上述几点足证《新书》不伪,确是贾谊之作。《新书》版本很多,有宋淳熙八年(1181)程漕使刻本,宋淳祐八年(1248)长沙刻本,皆题《贾子》。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汉魏丛书》本,明万历中周子义等刻《子汇》本,题为《贾子新书》二卷。清嘉庆中刻《广汉魏丛书》本。上述诸版中,清乾隆前所刻皆为善本,以明程荣校《汉魏丛书》本、明陆良弼本流传最广。清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集众本合校,为最好版本。有《四部备要》本。

〔贾子新书〕 见《新书》。

〔贾子〕 见《新书》。

〔贾谊〕 见《新书》。

猜你喜欢

  • 文说

    一卷。元陈绎曾撰。陈绎曾,字伯敷,处州(今属浙江)人,后徙吴兴,生卒年均不详。举进士,口吃而精敏异常,官至国子学助教。诸经注疏与陈旅齐名。善真草篆书。著有《文筌》、《行文小谱》等。是书为有关文章理论的

  • 青崖集

    五卷。元魏初(1232-1292)撰。初字大初,一作太初,号青崖。弘州顺圣(今河北阳原东)人。元世祖时为国史院编修,拜监察御史。官至南台御史中丞。“史称初好读书,尤长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四

  • 汉武梁祠画像考

    六卷。附图一卷。清瞿中溶撰。瞿中溶,详见《集古虎符鱼符考》条。汉武梁祠画像,自宋洪适、史绳祖二家著录以后,元、明两代金石著作很少涉及。到清乾隆中叶,黄易始搜访而出,较之洪适所见虽又残缺,但他又另得一石

  • 镜花缘

    清李汝珍(1763-1830)撰。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他读书不喜欢作八股文,因此未得过什么功名。一生多在江苏海州生活。他博学多才,当时就颇有诗名,尤精于音韵学研究。刊行的著作,除

  • 龚定庵年谱

    一卷。清吴昌绶编。昌绶字印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谱主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庵人,号定庵,仁和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

  • 清芬录

    一卷。清陈文騄辑。此录所记为清陈大受(详见《陈可斋年谱》)事迹。文騄系大受十三世孙。此录首列国史《陈大受传》,其下依次为:陈世倌所撰墓志铭、彭维新所撰神道碑、郭焌所撰祭文、石韫玉所撰吊大受诗、方苞、鄂

  • 论语解义

    二十卷。清凌鸣喈撰。鸣喈有《尚书考疑》已著录。是书排斥杂说,是为激烈。对两汉儒生的恪守师说大加赞同。而对宋代理学,尤其是《四书集注》大加贬斥,认为其侮圣毁贤。四书中多用汉注,参考皇疏。有先下己意再以旧

  • 河洛定义赞

    一卷。明喻国人撰。此书认为伏羲则河图,画乾、坎、艮、震四卦得讼、遁十六阳卦;则洛书,画巽、离、坤、兑四卦得家人、中孚十六阴卦,合河、洛迭为上下而得否、姤、履、泰三十二阴阳配合之卦,并且说揲蓍之数不惟邵

  • 李北海集

    六卷。《附录》一卷。唐李邕(678-747)撰。李邕,字泰和,也称李北海,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卒后,代宗时,追赠秘书监。李邕工诗善文,素有盛名,尤长于碑颂,当时官绅及寺

  • 大名县志

    四十卷,首一卷,附图考。清张维祺修,李棠纂。张维祺,号云嵋,山东胶州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四十六年(1781)任大名县知县。李棠,福建永安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任大名县知县。此志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