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出汉魏石经考

新出汉魏石经考

四卷(影印原稿本)。吴维孝撰。维孝字峻甫,率宾人。书前有宋文蔚、刘芝叟、陈景陶的序以及吴氏的叙目。首卷是汉石经残字,二卷为魏石经残字,三卷是魏石经残字考释。四卷以周氏、马氏所藏以及破碎的魏石经残字作为结束。卷中所收,以光绪乙未年(1895)以后出土汉魏石经为限。其前著录于《隶释》、《录续》和黄易所藏的概不掺入。只有那些《隶释》所载汉石经《论语》与新出汉石相衔接的,吴氏将其拼合於新出残字断处,以著录之。所以此书冠以“新出”之名。其书成於1925年,虽名为“新出”,而1925年以后所出的汉石经多字《周易》以及第二次发现的石经后记,均未收录。所据以考释的,汉石经部分,只有第一次发现的石经后记,以及《鲁诗》、《仪礼》、《春秋》、《论语》等一些小石。魏石经部分,仅仅为在正面、背面刻有《尚书》、《春秋》的两石以及周氏、马氏所藏之石,还有《尚书》之《皋陶谟》、《益稷》、《多方》、《立政》数小石而已。此书所考所收,既不如罗振玉集录汉石经那么丰富,也不如王国维、章炳麟、王广庆诸人考定魏石经那么详尽。如汉石经残字中,“阳弭夫谓赫南仲”七字一石,是《诗经》之《采薇》、《出车》篇中的文字,却列于表叙之后;“遂后首醢”四字一石,是《仪礼》之《乡饮酒》之文,却以为是《燕礼》之文,尤为疏舛。但是吴氏对于魏三体石经中的古文,上溯《说文》,下证以《汗简》《四声韵》以后诸书,认为将石经之科斗文,与秦汉所称古籀两相质证,无不可融通。虽或体有繁省,形有革诡,但究其渊源无不若出于一。这种识见颇能不为旧说所囿。按,石经三体书,唐时教国子,限三年业成,其中即有三体中之古文。陆德明《经典释文》,其尚书释文未经开宝改写的原本,也都用这种古文。郭忠恕的《汗简》,其古文也多据此收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古文《尚书》作字奇古,不是穿凿附会字书的人所能理解的,学者考察它,可以知道造字之本。在宋以前,对于这种古文尚知其渊源所自,其后,人们未见开宝改定以前的《经典释文》原本。又因《经典释文·叙录》有“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今宋斋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文,疑惑后生”之语,人们不知陆氏别有所指,误以为此种古文为陆氏所不取。至《四库提要》遂指薛季宣《尚书古文训》所据的这种古文为奇形怪态,不可辨识。到了乾嘉之后,钟鼎之学盛行,因此种文字与之不同,更斥以为奇诡,不足为训。从此便没有过问这种古文的人了。只有孙星衍《三体石经遗字考》认为它或合于《说文》所载古文重文,或足补《说文》所未备。孙氏寻绎其字画,实为小学圭臬,具有特识。但同意他的学说的人极少。直至发现表里尚书春秋三体石经之后,人们才相信这种古文不是郭忠恕、薛季宣等人伪造的。对于《汗简》《四声韵》所引古文,才不加疵议,并公认这种古文为孔壁中的真古文。但王国维仍认为周秦间的古文不是殷周间的古文。吴氏此书认为把这种古文与古籀相质证,无不可融通,这是发前人所未发,为全书精华。此书又考证《尚书·无逸》“仲宗及高宗”之“仲”字,古文作“”,与殷虚文字契合。“仲丁”之“仲”字,上有旗游之形,其取象相同。《春秋·僖公》“天主狩於河阳”的“狩”字,古文假“兽”为狩,与殷虚文字契合。“王狩於某”之“狩”作“兽”,其假借也相同。其体其例,都是从殷商文字一系继承来的,其间虽有变更,但保持殷商古文者仍居多数。认为这种古文是周秦间古文的观点,固然未免囿于许慎古文出自壁中的成见,未明真象,但吴氏仅知其与古籀融通,而不知其中尚有殷商古文,仍嫌未尽透彻。

猜你喜欢

  • 横浦集

    二十卷。宋张久成(1092-1159)撰。张久成,字子韶,自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九成少师杨时,为程门再传弟子。后从僧宗杲问道,其学乃全入禅宗。绍兴二年(1132)廷对第一,

  • 唐登科记考

    三十卷。清徐松撰。徐松(1781-1848),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嘉庆年间进士,任《全唐文》馆提调兼总纂,后由翰林院编修擢湖南学政、潼商兵备道,因事谪戍伊犁,赦还后复官内阁中书、陕西榆林

  • 字略正讹

    不分卷。清王茂松(其生平著述不详撰。王氏为贵州人。此乃为诸生编撰的正字体正字音之书。所收有:伍泽梁《六书大义》、许汉昭《字体诀》、《字典辨似》、《字体正讹》、《帖字》、《俗音正误》(一曰平误读仄,二曰

  • 黄安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林缙光修,侯安国、汪瀛等纂。林缙光,字黼文,广东南海人,举人,官黄安知县。侯安国,字玉阳,湖北兴国州人,举人,官黄安教谕。汪瀛,湖北沔阳州人,拔贡,官黄安训导。嘉靖中郡人耿定向虑县无

  • 周易原始篇

    一卷,清邓蘖撰。此书作者认为周易立义取象,皆有本原,故取周易与三坟书相互印证,欲弄清古人治易的沿革、思想。但其所据皆为伪书,故说虽新颖,但游谈无根。如其所据的三坟书,原书早已散佚,现今所见者都是后人伪

  • 中庸谊诂

    一卷。马其昶(详见《大学谊诂》)撰。是书为其昶所著《三经谊诂》之一。《中庸》分章,诸家各异。郑注孔疏分为三十三节,朱子沿袭,只与注、疏本的第次不同。其昶则分八章,而各申明其说。其诂:“中庸”二字,说“

  • 丁氏新唐书各外国传地理考证

    八卷。清丁谦撰。丁谦,有《丁氏魏书外国传西域传外国传补地理考证》一书,已著录。是书将《新唐书》中突厥传、吐蕃传、回纥等国传、沙陀传、北狄传、东夷传、南蛮传、西域传分别作地理考证,各为一卷。其体例为先录

  • 黄叶山樵诗草

    四卷。清江壁(1814-?)撰。江壁,字南春,甘泉(今江苏江都)人,曾于道光七年(1827)初试榜首,后均不第,诗中有“公侯之长揖不跪,布衣贵比公卿高”句。《诗草》集中以怀古诗为多,亦多赋景凭吊之作。

  • 清淮词

    二卷。清汤成烈撰。成烈字果卿,号确园,武进(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道光举人,历任永康知县、玉环同知,皆有惠政。辞归后,主讲延陵书院。著作有《古藤书屋文集》。果卿工于填词,“每一调必以全力运转,有约

  • 德州志

    十卷。清金祖彭修,程先贞纂。金祖彭字大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康熙初年以恩荫任德州知州。程先贞字正夫,州人,工部员外郎。著有《德州文搜》、《德州诗搜》等。德州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年(1576)知州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