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十七卷。董仲舒(约前179-前104)撰。繁露亦作蕃露。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少治《春秋》,下帷讲学,三年不窥园。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举贤良,对以天人三策,为江都相。中废为中大夫,以言灾异下狱,寻赦之。后经公孙弘推荐,任胶西王相。后托病退休家居,专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每有大议,常遣使就其家问之。除此书外,还有《董子文集》。《汉书·艺文志》有《董仲舒》一百二十三篇及《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未言此书。又《董仲舒传》云:“说《春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唐颜师古注:“皆其所著书名。”《隋书·经籍志》始著录《春秋繁露》十七卷。宋本《春秋繁露》已有《玉杯》、《竹林》二篇,可见《汉书》所云,乃略举其篇以代表其书。繁露之义,南宋《中兴馆阁书目》云:“《逸周书·王会解》‘天子南面,絻无繁露’,注云:‘繁露,冕之所重也。’有取贯之象,《春秋》属辞比事,仲舒立名,或取诸此。”王应麟《玉海》说同。又《周礼·大司乐》贾公彦疏:“繁,多;露,润。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盖皆臆说。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四库全书总目》皆云:“未详”、“不可解”,是实事求是之语。今本《春秋繁露》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缺文,实存七十九篇。此书在宋代已“多讹舛”(《郡斋读书志》),南宋黄震《东发日钞》云:“隋、唐、国初《繁露》已未必皆董仲舒之旧,中兴以后《繁露》,又非隋、唐、国初之《繁露》。”又云:“今书惟对胶西王、越大夫之问,辞约义精而具在本传,余多烦猥,甚至于理不驯者有之。如云宋襄公由道而败,《春秋》贵之。襄公岂由其道耶,如云周无道而秦伐之,以与殷周之伐并言。秦果伐无道者耶?如云志如死灰,以不问问,以不对对,恐非儒者之言。如以王正月之王为文王,恐《春秋》无此意。如谓黄帝之先谥,四帝之后谥,恐隆古未有谥。如谓舜主天法,商禹主地法,夏汤主天法质,文王主地法文,于理皆未见其有当。如谓楚庄王以天不见灾而祷之于山川,不见灾而惧可矣,祷于山川求天灾,岂人情乎?若其谓性有善姿而未能为善,惟待教训而后能为善,谓性已善,几于无教。孔子言善人吾不得而见之,而孟子言人性皆善,过矣,是又未明乎本然之性也。汉世之儒,惟仲舒仁义三策炳炳万世,曾谓之《繁露》而有是乎?欧阳公读《繁露》,不言其非真,而讥其不能高其论以明圣人之道,且有‘惜哉!惜哉!之叹。夫仲舒纯儒,欧公文人,此学者所宜审也。”而《崇文总目》则疑此书是“后人取而附著”。宋程大昌《演繁露》甚至认为此书为伪作。程氏之论已为楼钥所讥,《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此书内容,言阴阳、五行、仁义礼智信、情性者占十之六七;言受命改制、制度及各家短长者占十之三四。董氏为《公羊》学大师,故其书发挥《春秋》之旨,亦主《公羊》。其大旨在乎仁义,仁义本乎阴阳,阳居大夏而阴居大冬,见天之任德不任刑。此书所阐发之《春秋》大义,主要有三统、三世、十指、五始等。《三代改制质文》云:“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时正白统,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以神农为赤帝。文王受命而王,应天变殷作周号。时正赤统,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以轩辕为黄帝,推神农以为九皇。故《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宗”。此即是三统说。三世则详见《春秋公羊解诂》条。所谓十指,《十指》云:“《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系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举事变见有重焉,一指也;见事变之所至者,一指也;因其所以至而治之,一指也;强干弱枝,大本小末,一指也;别嫌疑、异同类,一指也;论贤才之义,别所长之能,一指也;亲近来远,同民所欲,一指也;承周文而及之质,一指也;木生火,火为夏,天之端,一指也;切刺讥之所罚,考变异之所加,天之端,一指也。”所谓五始,《二端》云:“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从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后世改为“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五始。此书在宋代已有四种版本,篇数多寡不同。今本是楼钥校订本,原缺三篇,明人重刻本又有缺脱,《四库全书》编辑者乃以《永乐大典》由所存楼钥本删补勘订,即今通行本。清后期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复兴,此书亦受到学者重视。但此书流传既久,鱼龙杂糅,篇第褫落,致难卒读,故清凌曙撰《春秋繁露法》,厘正其缺文错简,又采列代之旧闻,集先儒之成说,博稽旁讨,通究本末,最有功于此书。其后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采录两汉经师家说,及诏令奏议、诸子传记及各家解释而成之。其后康有为撰《春秋董氏学》,借此书以发挥其新思想。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云:康有为“著有《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现存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明正德十一年兰雪堂仿宋活字本、万历十年胡维新《两京遗编》本、嘉靖张沩阳刻本,天启五年王道祐刻本、《汉魏丛书》本、聚珍版本、抱经堂刻本、乾隆十六年董氏刻本、嘉庆凌曙注本、光绪二年浙江书局本、崇文书局本、《古经解汇函》本、《四部丛刊》本等。

猜你喜欢

  • 梁文纪

    十四卷。明梅鼎祚(生平见《才鬼记》)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本编多取自《梁书》、《南史》诸家文集,所录不甚繁碎,考证亦较精核。唯以后梁萧归退附外夷之后不

  •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

    三十二卷。辑佚书,清孙堂辑。孙堂字步升,浙江平湖人,嘉庆六年(1801年)科举人。书中辑佚汉魏以来注《易》诸家,即自汉子夏《易传》到南齐刘瓛《周易义疏》凡二十一家。每家均有“序言”,述及作者生平事迹及

  • 中庸凡

    一卷。明崔铣(详见《大学全文》)撰。卷首有崔铣自序,录《戴记》原文,次为十论,文字旁边有注释,以联其相承之义,未尽的又标于上方。十论为总论,分上下篇,分道论,理论,性论,情论,忠恕论,鬼神论,诚论,尊

  • 训纂篇

    一卷。汉扬雄(前53-后18)撰。清马国翰辑。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著有《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法言》、《太玄》、《方言》、《训纂

  • 蜀石经

    八册(庐江刘氏影印本)。刘体乾辑。体乾字健之,安徽庐江人。此书为刘氏辑其先后所得蜀石经拓本影印而成。只以册计,不分卷。第一、二、三册是石经《周礼》。第一册是卷九,存三十七页半。其存字自《秋官上·蜡氏》

  • 中星谱

    一卷。清胡亶(生卒年不详)撰。胡亶号励斋,仁和(今杭州市)人。博览群书,精研天文。是书所订经星四十五,二十八宿之外增以大角、贯索、天市、帝座、织女、河鼓、天津、北落师门、土司空、天囷、五车、参左肩、参

  • 春秋义

    三十卷。明顾懋樊(详见《桂林点易丹》)撰。该书朱彝尊《经义考》有著录,注云“未见”。阐释《春秋》以胡安国《春秋传》为宗,参考《左传》、《公羊传》及《穀梁传》三家说,并偶尔采录其他诸儒的观点。该书原为应

  • 二冯评点才调集

    十卷。清冯舒(1593-1649)、冯班(1604-1671)评点,由其侄冯武合刊。冯舒字己苍,号默庵,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清初为人构陷,死于狱中。后人辑有《默庵遗稿》。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冯舒胞弟

  • 易翼贯解

    七卷。清佘德楷撰。佘德楷字务斋。皋兰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此书以古本《周易》为本,注释务期经文、翼传融会贯通。故取名“易翼贯解”。《周易·系辞》明言有圣人之道四,即“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

  • 二十五言

    一卷。明朝时意大利人利玛窦(详见《乾坤体义》条)撰。西洋人入中国从利玛窦始,西洋之教法传入中国也从利玛窦此二十五言始。此书大旨多剽窃佛语,而文词十分拙劣。大盖是西方之教只有佛书,利玛窦取而加以变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