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武昌县志

武昌县志

①八卷,清熊登修,孟振祖纂。熊登,字仲升,号定涛,江西南昌人,贡生,官武昌知县。武昌附近省治,民俗物产,甲于他邑,而宋、元以前图志,已不可考。明永乐以后,张琦、李荣等先后纂述,代有作者,但或沿革于习闻,或援考未备,或刊刻工浩难成。至嘉靖四十年(1561)博学张子翼于楚省纂修通志之时,获阅四方之志,百家之书,精心搜辑,凡有关武昌县事者,辄手录之,归后迳取邑乘,逐条考核,删其讹谬,增其缺略,书成付梓,此即初刻《武昌县志》。崇祯二年(1630),王琇、张鼎龙等续修。康熙十二年(1673),直省奉修通志之命,郡、邑奉檄同修,此距前志已四十余年,人事变迁,风俗移易,熊登延庠生孟振祖等分任纂辑。康熙十三年刻印。全书八卷,首列城市形胜图、八乡山川图,分八纲,为:地理、建置、祀典、赋役、秩官、人物、灾异、艺文,六十二子目。此志纲举目张,体例大体完备。② 十卷,首一卷。清邵遐龄修,谈有典、孟诠等纂。邵遐龄,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举人,官武昌知县。谈有典,本县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孟诠,本县人,贡生。武昌县志自康熙十三年(1673)熊登修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673),相距整百年,民俗更改,办文递易。邵遐龄莅任四年,考之旧志,讹谬甚多,若不重加删订,无以继先而启后。遂取熊志,精心考证,爰集邑之通儒,搜罗补辑成书。乾隆二十八年刻印。此志之提纲,下分总目,列目以承纲,旧志于沿革内序戎事,于建置内列古迹,于藩镇内连令丞,于人物内附选举,纲领未析,子目不清,此书分别诠次,以免混淆。旧志于官师现任,虽有善政不载于篇章,于人物生前,虽有卓行不登载简册,遵修史体例,此书详为选择附于凡例,俟后来修续者,采立纪传,颇得变通之要。至于分门别类,补旧增新,百余年变更之事,继起人才,籍以不泯。邵遐龄自序,不敢称此志体例完善,非虚语。③ 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钟桐山修,柯逢时纂。钟桐山,字凤喈,四川华阳人,副贡,官武昌知县。柯逢时(1845-1912),字懋修,号巽庵。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任两淮盐运使,旋调任江西按察使。后历任湖南、江西布政使和广西、贵州巡抚等职。三十一年任户部右侍郎,兼土药统税大臣。武昌起义前,授浙江巡抚,未赴任。喜藏书,曾刻印《武昌医学馆丛书》。考武昌县志,乾隆二十八年(1763)县令邵遐龄重修县志后,百余年无续补。旧志仅存光绪初年邑人王家璧等有志重修者家中,柯根臣、吴云鸿等人恐邑志散佚,乃协商重为纂,分任采访,王家璧独任纂修,卒因经费不足,辍为中止。迄钟桐山莅任,以修志为重要,与柯逢时反复商酌,延其总纂,始于光绪十一年(1885)春,迄同年冬书成。所征引称:王家璧志稿未及成书。此书舆图志中,首列县境图、县市图,次为各乡图,终于梁子湖图,开方计里,因地书名,但道途不免歧异,丈量未尽符合,此为缩小之失。自沿革至仓储诸志,多依旧本,未有增损。通礼、学校二志,为统同之文。人物志九子目,成于众制,搜罗虽广,但选择不精。卷末志余,等于杂记,因采访后,未及收入各志之中,故自成一门。柯逢时自序:“是书付梓,芟订未遑,成书时,固未尝视为善本。”

猜你喜欢

  • 兴化府志

    五十四卷,清陈效修,周瑛等纂。陈效,南陵人,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弘治十二年任兴化府知府。周瑛,赐进士出身。兴化府志之纂修,始于宋绍熙间。元翻刻绍熙本,而未自修。陈效任知府后,于弘治十四年春延周瑛等重

  • 梅边吹笛谱

    二卷。清凌廷堪(1755-1809)撰。凌廷堪字次仲,一字仲子。安徽歙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铨授宁国府学教授。廷堪少时孤寒,追慕江永、戴震之学,博通经史,长于考辨。对中国古代礼制和乐律有

  • 华川卮辞

    一名《卮辞》。一卷。明王祎(详见《大事记续编》条)撰。此书书首有王祎自序。序中说:“至正戊戌(1358)之岁,自秋徂冬,予挈家避兵县南,往来凤林香溪之间,朋友离散,又绝无书可观,心邑郁不自聊,间因追忆

  • 读史评论

    六卷,清费宏灏撰。费宏灏,号愚轩,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读史评论》一书共分两部分,前四卷为史评,主要是分条论述,体例如札记,后二卷为史论,主要是因人因事而论,各自成篇,在此书前面有作者在雍正六年

  • 资州帖

    十卷。为《绛帖》复本。《绛帖》是宋代淳化官帖中最著名的法帖,可是民间却只闻其声名、不见其面目,故复刻本较多,如武冈本、乌镇本、彭州本等。许多复刻本在宋后皆亡佚,故其后见于著录为名为《绛帖》者,十有八九

  • 读春秋编

    十二卷。陈深(1293-1362)撰。陈深字子微,号清全,平江(今属湖南)人,元代经学家、书法家。宋亡,陈深放弃科举,笃志苦学,闭门著书。元文宗天历时,有人以其善书而荐之,陈深潜匿不出。其平生著作,除

  • 禹贡九州今地考

    二卷。清曾廉撰。本书考《禹贡》水道以今地名证古州各为篇,先举其源流、变迁,后分列今地,条理很清晰。对于各种异说多折衷之,有的断以己意,大都颇有根据。比如《冀州篇》,释“梁山”不采取胡渭的龙门之说,而采

  • 销夏

    一名《销夏部》、四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记》条)撰。此书杂录清胜之事,取其可以销夏者,编辑成帙。陈继儒在书首自序中说:“昔人避暑者曰:愿得泰岱之长松焉、潇湘之修竹焉、匡庐之飞瀑焉、太湖之明月焉、

  • 左传同名录

    一卷。清杨文鼎辑。文鼎,江苏丹徒(今江苏丹徒)人。该书对《左传》中的同名加以汇辑,不作考辨。有清道光己丑(1829)刊本。

  • 安天论

    一卷。晋虞喜(281-356)撰,清马国翰辑。喜字仲宁,余姚(今浙江绍兴)人,少立操行,博学好古。永嘉、太宁、咸康中,累徵不起。永和初有司议祧庙不能决,朝廷遣就喜询访。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著《安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