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纂言

礼记纂言

三十六卷。元吴澄(1247-1333)撰。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字。泰定初年开经庭,澄为讲官,曾主修《英宗实录》,诏加为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数千百人,卒谥文正,为元代著名学者,著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据元代危素为澄所作《年谱》载,至顺三年(1332)澄年八十四,是年为抚州郡学,《礼记纂言》成;而虞集《行状》则称成于至顺四年,即澄卒之岁,其言颇不相合,可见此书为澄晚年之作。《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载为《仪礼》附庸,原有一百三十一篇,后戴德取其八十五篇而成《大戴礼记》,其侄戴胜则删作四十九篇,是为《礼记》。《礼记纂言》每卷为一篇,其大旨以为《戴记》经文庞杂,故疑其多有错简,故每一篇中,其经文皆以类相从,使其上下意义连属贯通,而识其章句于左。其三十六篇次序也以类相从。共有《通礼》九篇、《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通论》十一篇,各有其标目。如《通礼》首篇为《曲礼》,而以《少仪》、《玉藻》等篇附后,与《礼记》原有体制大有不同。又如《大学》、《中庸》别为一书是为遵程朱之法;又以《投壶》、《奔丧》归入《仪礼》;并将《冠礼》、《昏礼》、《乡饮酒礼》、《射义》、《燕义》、《聘义》六篇单辑为《仪礼传》,多有诸如此类迥然与古制相异之法,确为其独到之处。其说解亦常发前儒之所未发,颇有新意。全书结构严整、次序井然,颇得时人誉言。虞集于吴氏《行状》称其始终先后,最为精密,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其仅存可靠者,统表而存之,各有所附。所评虽未免过誉之处,然作者不袭旧例,自创新制的方法确为《礼记》研究另辟了蹊径。有明正德间刻本、明嘉靖中新安黄氏刊本、崇祯中刊本、高安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白虎通义

    四卷。东汉班固(32-92)撰。班固是东汉杰出的史学家,曾著有《汉书》一百卷。《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东汉初年,由于谶纬的发展,古文经学的兴起,政治思想及学术领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矛

  • 景詹訚遗文

    不分卷。清姚谌(1835-1864)撰。姚谌字子展,一字则明,又名宗诚。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十四试诗古文词即有法度。十八补诸生。始后弃举业治经史,旁及九流百家之学。二十五举于乡。尝谓闻学必本诸经,通

  • 浮云集

    十一卷。清陈之遴撰。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海宁(今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编修,迁中允。后其父受牵连革职。入清后,曾任弘文院大学士、户部尚书兼少保、太子太保等。后因结党营私

  • 平吴凯旋录

    四卷。明朱泽编。朱泽字东渔,定海(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乙未,崇明有秦璠、黄艮、黄庠等人起事,官军屡受挫败。己丑,以明初大将汤和之裔孙汤庆为左军都督,充巡捕江淮总兵官督师,将其剿平。当地士大夫

  • 左传属事

    二十卷。傅逊(生卒年不详)撰。傅逊字士凯,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明代经学家。少从师于文学家归有光,科举失意,晚年以岁贡授建昌训导。傅氏著述,除此外,还有《左传注解辨误》。此书之作,发端于其友王执礼,而

  • 山中白云词

    八卷。宋张炎(1248-约1320)撰。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宋亡后潜迹不仕,纵游浙东西,落拓以终。其人平生工为长短句,以“春水词”得名,人称张春水。其后编次词集者,多

  • 周易质

    八卷清邓蘖撰。邓蘖字伯兼,号果庵。桂东人。作者在此书“略例附识”中说:“易备隐显之义。不知其隐,则显者亦常不能尽通。于百姓日用,犹嫌不足,况君子之道乎?全书纲领,具于斯矣。”故此书大旨以切于人事为主,

  • 公孙龙子

    三卷。公孙龙(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

  • 读礼条考

    二十卷。清王曜南撰。安徽婺源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皆不详。王曜南平生致力三礼。因礼书自汉郑玄以来异说蜂起,而宋儒则一反汉儒重考据的传统专重“理”、“义”。王曜南则吸取汉儒、宋儒各自的长处,尤推崇宋儒,

  • 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

    一卷。刘师培撰。此书在于推求《左传》记事的褒贬义例,以补充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之缺,共辑成十九例。刘师培坚信《左传》书日记事都有褒贬义例,因此他除搜集汉儒对《左传》褒贬义例的古说外,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