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类经

类经

三十二卷。明张介宾(1563-1640)撰。张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随父游历京师(今北京),求学读书,拜名医金英(金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壮年投笔从戎,遍历我国东北各地,度过军旅生活,但无所成就,便卸职回京数十年致力于医学,以医为业,成为当时名医。明黄宗羲在《南雷文定·张景岳传》中称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可见医誉很大,晚年回山阴老家隐居。著作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景岳全书》等。张氏钻研《内经》数十年,其造诣颇深。其医学思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阐发了“医易同源”的思想,如《类经附翼》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故“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二者运用得当,就有“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的可能。其次关于命门阴阳学说。张氏以为命门位置,系“居于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命门和肾正如易坎卦所表示的,上下断者属阴,代表两肾,中间一横属阳,代表命门。命门重在生化,是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谓之元气“真阳”,命门之水,谓之元精“真阴”。治病当求其本,真阴真阳必保持不伤。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再次立甘温固本大法,认为“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临床常用温补之剂。对后世影响颇大。《类经》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是分类研究《内经》的重要著作。张氏认为《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本着“发隐就明,转难为易”之意,采用“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的方法,经历四十余年,将《素问》、《灵枢》原文,按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三百六十余条,以类相从,编撰成书,故名。全书约八十万字,纲目清楚,条理井然,除将《内经》“从类分门”以外,还在每条原文之下评加注释,对前人之说进行评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结合临床实践,发明颇多,深为后世推崇。此外还将《灵枢》、《素问》二书融合一起,全面注释,以《灵枢》启《素问》之微,以《素问》发《灵枢》之秘,互为表里,互通其义,对研读《内经》者帮助很大。是诸多《内经》注释本中,较好的一本。有明天启四年(1624)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宏道堂重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友竹草堂集

    十二卷。清蒋庆第(生卒不详)撰。蒋庆第,河北省玉田县人,字著生,咸丰进士,官章邱知县,是集有文集六卷,诗集二卷,随笔二卷,楹联一卷,趋庭录一卷。文集中卷一至二皆论文,上卷论历史人物,评说春秋及两宋人物

  • 丹稜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顾汝萼修,朱文瀚等纂。顾汝萼,曾任丹稜县知县。朱文瀚,生平不详。丹稜县志创修于康熙时,乾隆二十年(1755)县令张晓村、邑人彭遵泗重修。彭遵泗,字盘泉,雍正进士,由庶吉士改兵部主事,官至

  • 周礼徐氏音

    一卷。晋徐邈(?-397)撰,清马国翰辑佚。徐氏有《周易音》,已著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有“徐仙民多古音”一条,只论及《诗》,不及《周礼》。徐氏在《周礼音》中亦保存了大量古音,如“五曰赋贡”注,“

  • 青雨草堂稿

    四卷。清高采(生卒年不详)撰。高采,字琴泉、自号庸斋,辽宁铁岭人。嘉庆举人。久困礼部试,曾佐四川军幕,因失意于上司,旋归,晚年贫病。高采早慧,六岁能诗,十岁即有佳句,如“落霞红到地,青草碧露天。”“流

  • 望溪集

    八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方苞论文推崇韩柳,力求雅洁,所作《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周官集注》等篇,颇著名。其古文杂著,生平不自收拾,稿多散失。此集为告归后门人弟子始为搜集成编,大抵

  • 叶氏眼科方

    校文一卷。清叶桂(详见《临证指南医案》)撰。此书论证二十余条,所辑方亦二十余首。又名《叶天士眼科方》、《眼科良方》。书中以五轮分属五脏图。其论证、用药基本与《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治目疾之二十余案相应。

  • 说文假借义证

    二十八卷。清朱珔(1770-1852)撰。朱珔,字玉存,号兰友,又号兰坡,泾县(今属安徽)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改庶吉士,官至赞善。著作尚有《文选集释》等。朱氏认为经典与《说文》文字异同之故,

  • 丁氏宋书南齐书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

    各一卷。清丁谦撰,丁谦,见《丁氏辽史各外国地理考证》。所撰是书将《宋书》、《南齐书》、《梁书》中有关边远少数民族聚居之处的地理情况加以考证,汇集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史料。如是书考文身国当在俄属冈札加,大汉

  • 释饼饵

    一篇。清成蓉镜撰。详见“释饭鬻”。

  • 王鲁公诗钞

    一卷。元王士熙撰。士熙字继学。生卒年不详。东平(今属山东)人。出身于文学世家,其父为翰林学士承旨王构。本人累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在馆阁时,与虞集、袁桷等唱和,论者比喻为唐代岑、贾、宋、杨、刘,为元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