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论衡

论衡

三十卷。东汉时王充(27-100年)所撰。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自幼好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曾一度受学于班彪,中年在县、郡皆任功曹小吏,入州为从事、治中诸官。晚年罢州居家,专门从事著述,“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此外,王充还著有《养性书》十六篇,《讥俗书》十二篇及《政务书》等,这些大都佚失。《论衡》是王充的主要著作,现存八十四篇,三十卷,其篇目卷数是这样分布的:第一卷有四篇,即《逢遇》、《累害》、《命禄》、《气寿》;第二卷有《幸遇》、《命义》、《无形》、《率性》、《吉验》五篇;第三卷有《偶会》、《骨相》、《初禀》、《本性》、《物势》、《怪奇》六篇;第四卷有《书虚》、《变虚》两篇;第五卷有《异虚》、《感虚》两篇;第六卷有《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四篇;第七卷有《道虚》、《语增》两篇;第八卷有《儒增》、《艺增》两篇;第九卷有《问孔》一篇;第十卷有《非韩》、《刺孟》两篇;第十一卷有《谈天》、《说日》、《答佞》三篇;第十二卷有《程材》、《量知》、《谢短》三篇;第十三卷有《劾力》、《别通》、《超奇》三篇;第十四卷有《状留》、《塞温》、《谴告》三篇;第十五卷有《变动》、《招致》、《明雩》、《顺鼓》五篇(阙第四十五篇);第十六卷有《乱龙》、《遭虎》、《商虫》、《讲瑞》四篇;第十七卷有《指瑞》、《是应》、《治期》三篇;第十八卷有《自然》、《感类》、《齐世》三篇;第十九卷有《宣汉》、《恢国》、《验符》三篇;第二十卷有《须颂》、《佚文》、《论死》三篇;第二十一卷有《死伪》一篇;第二十二卷有《纪妖》、《订鬼》二篇;第二十三卷有《言毒》、《薄葬》、《四讳》、《调时》四篇;第二十四卷有《讥日》、《卜筮》、《辨崇》、《难岁》四篇;第二十五卷有《诘术》、《解除》、《祀义》、《祭意》四篇;第二十六卷有《实知》、《知实》两篇;第二十七卷有《定贤》一篇;第二十八卷有《正说》、《书解》两篇;第二十九卷有《案书》、《对作》两篇;第三十卷有《自纪》一篇。在现存的八十四篇著作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先秦各家思想批判的论点,又有阐述其唯物主义自然观、伦理观、无神论等史料,因而这部书价值颇高。据《袁山松书》载:“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论衡》在社会上出现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其对东汉末年学术风气的根本变化影响深刻。东汉末期,神学经学日趋荒诞,失掉了生命力。《论衡》的流传,给僵化的思想界吹来一股清新强劲之风,它引发了学术界离经叛道的倾向。另外,《论衡》汇集了先秦以来各种思潮中的无神论之精华,加以提高发展,首次建立起较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承前启后的丰碑,它对魏晋的无鬼论、范缜的神灭论以及后来历代的无神论都有重大影响。可是,自清朝初年起,有人对《论衡》的真伪提出了怀疑。清人熊伯龙在他的《无何集》中,认为《问孔》、《刺孟》是伪书,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论衡》的版本很多,其中主要有明嘉靖中吴郡苏氏通津草堂刻本,明万历中刻本,明钱震泷刻本,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钱塘阎光表校刘光千刻本,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汉魏丛书》本,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24)采隐山居刻增订六朝别解本,清嘉靖三十年乙西(1765)《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红杏山房刻民国四年乙卯(1915)蜀南马湖卢树浦修补印《增订汉魏丛书》本,清光绪六年丙戌(1826)三鱼堂刻《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六年丁巳(1917)序潮阳阳氏刻《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苏献可《通津草堂》本,民国八年己未(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通津草堂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上海新文化书社排印本,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等。关于《论衡》的注解,主要有:《论衡校笺》,刘盼遂撰;《论衡集注》高苏垣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新中学文库》本;《论衡校释》,黄晖撰等。

猜你喜欢

  • 日涉园集

    十卷。宋李彭(约1094年前后在世)撰。李彭字商老,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生卒年不详。李彭博闻强记,诗文富赡,为“江西派”大家。吕居仁《江西诗派图》中,录自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彭名列十五,在韩

  • 读易通解

    十二卷。清丁叙忠撰。此书是作者对所著《读易初稿》的修正之作。仍宗宋代周、邵、程、朱诸儒之旧说,而对宋以前的古注多视而不见,故书中观点多受宋儒义理学说影响,误解比比皆是。比如在解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韵谱约观

    一卷。清李茂林撰。茂林字竹友,陕西富平人。书刊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书前有潘德隽序,书后有李氏识语,云:“司马温公著内外十六摄二十四图名《切韵指掌》,以示翻切之学。乃后人率求简易,不惟舌齿任呼

  • 乐圃余稿

    十卷。《附录》一卷。宋朱长文(1041-1100)撰。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未冠,举进士,因足有疾不肯入仕。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元祐中(1089左右),起教授于乡,召为太学博士

  • 汉武洞冥记

    四卷。旧题后汉郭宪撰,生卒年不详。郭宪字子横,汉汝南宋(今河南商丘)人,东汉初文学家。郭宪少时以东海王仲子为师,后王莽篡位,召他为郎中,赐以衣服,他把衣服烧了,遂逃往东海之滨。光武即位,召为博士,官至

  • 尺云轩诗集

    四卷。《秋窗迭韵》诗一卷。清朱实发撰。朱实发字饭石。六合(今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朱实发幼负异禀,有经世远略,久不得志,遂绝意进取,着力于文章传世之业。其家境颇富,多藏异书古籍。人评:“其根底渊醇,意

  • 桐城轶事

    一卷。撰者不详。桐城为人材辈出之地,该书记明清换代之际诸名贤事迹。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编年体,历记仕于福、唐、桂三藩诸臣,始于顺治元年(1644年)迄于顺治七年。下编为桐城人姓氏,间附小传,注其科甲年代

  • 辨释名

    一卷。三国吴韦昭撰。韦昭(204-273)字弘嗣。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韦曜。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初以丞相除西安令,归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累迁中书仆射,领左国史。后因触

  • 魏略西戎传地理考证

    一卷。清丁谦撰。丁谦(1843-1919),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字益甫。同治时举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汤溪县教谕,不久又改任象山县教谕。在中法战争期间,因为倡办团练且加强海防有功,受到五品

  • 御定孝经衍义

    一百卷。清爱新觉罗·福临(见《御注孝经》)和爱新觉罗·玄烨(见《日讲易经解义》)等御定。是书为顺治十三年(1656)奉敕所修,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告成。圣祖亲为鉴定,并为之作序,然后颁行。是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