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转注古音略 奇字韵

转注古音略 奇字韵

共十卷,各五卷。《转注古音略》另附《古音后语》一卷。明杨慎撰。《转注古音略》卷首有嘉靖壬辰(1532年)春二月吴兴顾应祥序及杨慎《答李仁夫论转注书》。杨氏不赞成宋人叶韵,认为宋人叶韵是无标准的,是乱来的。而《毛诗》、《楚辞》之协韵是有标准的,是从转注而来的。叶韵之说始于沈重《毛诗音义》(见《经典释文》),后颜师古注《汉书》、李善注《文选》并袭用之,后人之称叶韵自此而误,然与六书之转注渺不相涉。慎书仍用叶韵之说,而移易其名于转注也。杨氏云:转注,六书之变也。自沈约之韵一出,作诗者据以为定,若法家之玉条金科,而古学遂失传矣。故凡见于经传子集与今韵殊者,悉谓之古音。转注也,古音也,一也,非有二也。杨氏云私心窃病才老之书多杂宋人之作,而于经典注疏、子史杂家尚多遗逸。是书于才老所取已备者不复载。间有复者,或因其谬音误解改而正之、单闻孤证补而广之,故非剿说雷同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即就慎书论之,所注转音亦多舛误。……如蒸韵之‘朋’字,慎引《逸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谓当转入一东。不知‘弓’古音肱,有《小戎》、《采绿》、《閟宫》及《楚辞·九歌》诸条可证,则‘弓’当从‘朋’转,‘朋’不当读为‘蓬’也。如此之类,皆昧于古音之本。以其引证颇博,亦有足供考证者,故顾炎武作《唐韵正》犹有取焉。”所附《古音后语》一卷,乃他人记录杨氏有关六书及古音的议论,并抄录他人论字书音韵的一篇札记。《奇字韵》亦杨慎所撰。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顺序,搜辑奇字,注其音释其义,并引群书为证。《转注古音略》有明嘉靖李元阳刊本、《函海》本等。《奇字韵》亦有《函海》本。《丛书集成》初编据《函海》本影印,并把《转注古音略》与《奇字谱》汇为一册。

猜你喜欢

  • 皇清经解渊源录

    一卷。清沈豫撰。此书的目的,是为见于《皇清经解》的有清诸儒录其师承所自。其实有清诸儒,大多能自得师,不比汉儒传经,确有授受。且其中所载,不无疏失。如谓毛奇龄之学,原于其兄锡龄。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

  • 两晋南北集珍

    六卷。清陈维崧撰。维崧字其年、伽陵,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副榜贡生,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生卒年未详。著有《俪体文集》、《陈检讨四六》、《伽陵文集》、《湖海楼诗集》等

  • 中庸阐要

    一卷。清张恩霨(详见《论语论略》)撰。首有自序二首。是书与其所著《大学阐要》相表里,以为孔子著《孝经》一书,子思传衍家学,鬼神章以前,为尽人之学。诚明章以后,为合天之学。其中大孝数章,看似绝不相类,反

  • 周政三图

    三卷。吴之英(1857-1918)撰。吴之英字伯禘,号西蒙愚者,四川名山人。早年在四川尊经书院就读,1887年后曾任通材书院都讲,后任蜀学会主讲,与同志创办《蜀学报》为主笔,宣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

  • 熊峰集

    十卷。明石(?-1528)。石字邦彦、号熊峰,石玠之弟。蒿城(今河北蒿城)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数次因病居家,弘治末,始为修撰。嘉靖三年(1524)以吏部尚书兼文渊

  • 清端集

    八卷。清陈瑸(1656-1718)。陈瑸,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人,字文焕,号眉川,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浙闽总督。陈瑸为官清廉卓绝,康熙皇帝对他有“苦行老僧”之誉。陈瑸曾说“贪取一钱,即与百

  • 澹香楼诗词草

    三卷。清葛秀英撰。葛秀英,生卒年不详,字玉贞,江苏句容人,无锡秦鳌之妾。清代词人。此书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穆高文斋局刻本。书前有秦鳌撰写的传记、征诗启事,书后有朱鉴、张增所作的跋语,书末还有穆高

  • 韩诗遗说考

    五卷。韩诗外传附录一卷。清陈乔枞(1809-1869)撰。陈乔枞字朴园,福建闽县(今闽侯)人,曾任江西临江、抚州知府。《韩诗遗说考》为作者《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之一种。作者传其父陈寿祺辑佚之说,续成《

  • 羲之真草十七帖

    一卷。晋王羲之书。明李崧祥刻。李崧祥,生卒年不详。字慕川,贵池(今属安徽)人。曾官浙江按察使。李崧祥非常推崇王羲之的真草,认为王右军的“真草十七帖”,更是“诸书英华”,曾深得张彦远、杜少陵等大书画家、

  • 伊犁日记

    一卷。清洪亮吉撰。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嘉庆四年(1799),因上书批评朝政而得罪朝庭,谪戍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