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诗词古文>顾恺之生平

顾恺之生平介绍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查看顾恺之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顾恺之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主要成就

  擅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轶事典故

  痴迷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痴黠

  《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文人雅士多情感丰富,喜女、戏女是常有之事,自古至今,概莫例外。顾恺之虽痴,却工于心计。

  最先看出顾恺之痴中有黠的是桓玄的父翁桓温。有一次,桓玄将一片柳叶说成是隐身法宝,要顾恺之鉴赏一下。顾恺之刚接到手里,桓玄便对顾恺之尿尿,将顾恺之尿个精透,满身骚气,还口口声声说法宝显灵,弄得他看不见顾恺之。其实,顾恺之心里十分清楚,无赖桓玄在玩耍他。但他却不能以卵击石,因为桓玄阴险歹毒,又权倾内外,连其父桓温都惧他三分。顾恺之只好忍气吞声,装痴卖傻,保全身家性命。

  痴智

  《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猜你喜欢

  • 陆九韶

    (1128-1205年),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抚州金溪人。陆九渊的四哥。与弟陆九龄,陆九渊合称“三陆”。曾与朱熹进行《西铭》论战,指出朱熹太极之失,“不当于太极上加无极二字”。又曾谓“晦翁(朱熹)《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筑室梭山,自号梭山老圃,讲学其中。嘉泰己丑年卒。著有《解经新说》、《州郡图》、《家制》等。

  • 陈于王

    陈于王,字健夫,苏州人,入沈阳,隶汉军,后居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一带)人,平生嗜好诗文,著有《西峰草堂杂诗》。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传奇》问世后,陈于王有感于短命昏君朱由崧重蹈南朝陈后主覆辙的历史事实,激愤难抑,吟咏脍炙人口的怀古名篇《题桃花扇传奇》。

  • 陈通方

    陈通方(770~?年)闽县(今福州鼓楼区)人,家居省城。少年时,即工文辞。唐贞元十年(794年)进士,时年25岁,是鼓楼地区第一个进士。同榜进士王播,年已56岁,陈通方年少轻浮,戏拊其背说:“王老!王老!奉赠一第。”王播反唇相讥:“陈少!陈少!切莫作恶!”后陈通方丁母忧,未得一官半职,生活困苦。王播已掌管朝廷盐政,陈通方以诗求他荐引,句云:“应念路旁憔悴翼,昔年乔木幸同迁。”王播荐其为江西南陵院官,终郁郁而卒。著有《陈院官诗》一卷,佚。

  • 张佖

    (930—?)名或作佖。五代、宋间淮南人,一说常州人,字子澄。仕南唐,初为句容尉,曾上书陈治国之道。李煜时征为监察御史,历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改内史舍人。随煜归宋,仍入史馆,迁郎中。工词。性俭朴,人称菜羹张家。煜卒后,每寒食必亲拜其墓,哭甚哀。有集。

  • 蒋克勤

    克勤字德敏,湖州长兴人。

  • 虞绰

    (560—613)会稽馀姚人,字士裕。博学,工草隶。初仕于陈。陈亡,晋王杨广引为学士。炀帝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士,与虞世南、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帝称善而官不迁。常居禁中以文翰待诏。绰倨傲,无所降下。礼部尚书杨玄感虚襟礼之。后以杨玄感党,变姓名出亡,为吏所执,坐斩于江都。

  • 周世昌

    周世昌,建州(今福建建瓯)人。真宗时商贾,曾因海难飘流至日本。事见《宋史》卷四九一《日本国传》。

  • 胥鼎

    (?—1226)金代州繁畤人,字和之。胥持国子。世宗大定二十八年进士,以能称。宣宗贞祐间,累拜尚书右丞。南渡后,改知平阳府事,建言选将、练兵等事,均合机宜。哀宗时,官至平章政事,封英国公。

  • 贾仲明

    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

  •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